(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47985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张朝霞散文特辑(张朝霞)

点击率:7863
发布时间:2016.03.20

张朝霞散文特辑

作者简介

张朝霞,女,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籍贯广东省饶平县,出生在广东省雷州市;90年代毕业于师范院校中文系;先后在雷州市党委办公室、文化、文联等部门工作。现任广东省雷州市文联主席。

学生时代起即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迄今有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

那些人那些事



牵 挂

一觉睡到天亮,这是当了妈妈之后再也享受不到的待遇了。

本来,头脑简单心无城府的我特别能睡,一躺下去便呼呼大睡。大学时期,一次下午临时增加讲座,因为睡得太香,舍友连催三次没催醒,大家手忙脚乱漱口洗脸杯子脸盆磕碰作响却浑然不觉,等到大家听完讲座回来作大惊小怪状,才悠悠醒来。得知缺了一个下午的课,惊出一身冷汗,幸好只是一般讲座,才得以蒙混过去。

自从儿子小鲁呱呱坠地,过去有规律的作息全被打乱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中午还是三更半夜,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毫无商量余地。睡意再浓也得硬撑着,即使小鲁睡着了,也打好十二分精神,时刻准备着,防止他一觉醒来头一扬撞到床板,同时得手脚麻利地把尿湿的尿布换掉。好不容易把他哄睡了,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偶尔还会在睡梦中自得地笑一下,听着他均匀的鼾声,竟睡意全无。痴迷地端详着小家伙,心中便生出无限柔情和满足感来。等到眼皮渐沉,昏昏欲睡,小家伙又已醒来,新一轮的战斗便又开始了。睡,充其量是醒着睡。第二天,梳齐头发,抖擞精神按时去上班,丝毫不敢懈怠,绝对的同工同酬。

突然间明白了一些道理:为什么女人三十豆腐渣?为什么再温柔的女人也会变得咄咄逼人?为什么以前从不拖泥带水如今也会整日罗罗嗦嗦?

有时想想,何时成了铁打了,这样的日子还要熬多久?

毫无牵制地大睡特睡,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单位有公差任务,要到外地逗留两天,欣然应允。心底暗喜,这下终于盼来一觉睡到天亮的机会了。

下榻的宾馆舒适整洁,洗了个舒服澡,优哉悠哉躺在席梦思上,望着天花板出起神来。小鲁会不会因为找不到妈妈而无法入睡,会不会因此而折腾家人?小鲁习惯隔一段时间喝点白开水,喜欢大人轻轻抚摸他的头他的背,喜欢听着费翔的歌手舞足蹈……小鲁还那么小那么小,需要大人的呵护,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意思,但当妈妈的没理由不明白他……从未失眠的我失眠了。

我终于明白,小鲁,已经成了我永远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注定都要牵肠挂肚。有了这一牵挂,便觉得生命沉甸甸的,充满朝气和希望。

窗外,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朋 友

突然想起一位久未谋面的曾经的同事,翻箱倒柜找了老半天,终于找出他的电话号码,记在一本陈旧的笔本上的。按照号码拨打过去,听到对方“喂”的一声后,我一阵惊喜,报上姓名,刚想着好好叙叙旧,紧接着就听到电话那边问了句“有事吗?”我一时语塞,说了声“没事”,就赶紧挂掉电话了。

这位曾经的同事,我私底下把他从“朋友”的概念中删去了。如果心存芥蒂,还何能成为朋友?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心无旁骛的。即使离题万里,不关他事,也可耐心倾听,只为缓解对方一点愁绪。只是,在功利性无处不在、生活节奏紧凑的当今,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去听一堆无关痛痒的话,算是一种奢侈吧。但就是这种奢侈,因为是朋友,可以肆意地挥霍。再忙碌,只要有心,总可以挤出时间,留给你想给的人,留给你想做的事。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随时可以打趣逗乐的。不用瞻前顾后,只管嬉笑自如。可善意数落对方的短处,光明磊落笑谈对方长相上的小缺点,对方坦然接受而不觉心酸。谈笑中,愉悦的气息,从四面围笼上来,如甘如怡。揭底糗事,换来哈哈大笑。甚而不惜把自己的小缺点放大,只为气氛更加融洽。再挖苦,只要无心,总可以当作笑资,一一笑纳而不显尴尬。

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应该是时时替对方着想而不要求回报的。即使长时间没见面,也不显得生疏,因为他一直在那儿。难得一遇,毫无隔阂,熟络如初。宁愿自己被误解也不将过错往对方身上推,再多的解释也是苍白的,那就让时间去消融,最终豁然开朗,彼此更加信任。再委屈,只要有意,总可以留住坚实的友谊。

我社交能力低,朋友寥寥。有时很想找个人说说话,搜寻记忆,往往却一时无从找起。长长的电话通讯录,翻过来又翻过去,犹豫再三,最后作罢。

而一些渐行渐远的过往,在这时突然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刚参加工作那年,得知下乡到的村子有老同学在教书,就借了一辆自行车去看望他。当我来到那所偏远的学校,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校园兜着圈子时,听到背后响起了声音:“朝霞,你怎么来了?”我一阵惊诧,转回头,竟然是老同学,手里夹着书本,正快步朝我走来。我诧异于多时不见,他怎么会从背后看出是我来。老同学眨着狡黠近视眼,嬉笑着:“我这儿荒山野岭的,常年看不到一个来客,这样气度不凡,不是你还能是谁?”老同学的话真受用,听得我心花怒放。当时我紧跟当年比较盛行的装扮,高腰裤束着宽松衬衣,自信身形还算高挑。在自行车上兜圈时,衬衣被风吹得鼓鼓作响,头发高高扬起,自觉气宇轩昂,自我感觉良好。被这么一赞,更是飘飘然了。那个下午,在愉快、轻松中畅谈,只觉阳光明媚,时光美好。

在省委党校理论班学习,准备论文查找资料时,没少打扰在一所高校工作的小陈老师。临毕业时,想着向他表示一下谢意,于是几个党校的同学分工合作,一大早到菜市场买了菜,在宿舍就着简陋的工具蒸煮炒了几样,像模像样摆了一小台。小陈中午过来了,几个人在逼仄的宿舍,吃得特别尽兴。小陈连喝了几大碗汤,直说“好喝”,其实也就是普通的排骨萝卜汤,不过确实是熬了整整一上午。酱油鸡被横扫精光,只不过也是市场上现成买的。一条清蒸鲫鱼,小陈赞不绝口。散席时,小陈摸着肚子夸张地说:“太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了,虽然打的费可能比你的一台菜还贵,但值了!”我一愣,猛然醒悟过来,小陈为了赴这个小宴,打的绕过半个广州城,等下子还得绕半个广州城回去。浓浓的友情弥漫开来,一直延续到如今。

中学时代,要好的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串门。一个下午,我和湖一起做完作业后,湖请我到她家赏花。看着她家满阳台怒放的鲜花,我流连忘返,沉醉于花香中,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湖提起,她的父母可能会很晚才回家做饭,不过中午还剩下半锅芋头饭。她揭开锅盖,两个心无城府的女中学生,探头对着饭锅,用手抓起夹杂在冷饭中的芋头,你一块我一块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边吃边嘻嘻哈哈打闹不停。那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喷香的芋头。而从湖家里带回来的种子,后来也让我家阳台长满了鲜花。

纯粹的朋友,不用为见面穿哪套衣服而发愁,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相不雅而拘谨。自在、坦诚地在一起交谈、聚餐,时间悄悄飞逝滑走。到分别时,虽意犹未尽,也不拖泥带水,因为彼此心照不宣,相信下次的相聚也不会太远。

因为朋友,不再孤芳自赏;因为朋友,对生活心存感激。一个回眸,一句暖言,一个笑靥就够了。得一真正朋友不易,不知不觉中又会轻易失去,焦灼而悠闲。不必担心朋友从身边走过,只要走近,就能认出来,最终成为视线中越来越清晰的风景。


爸 爸

在我的心目中,最尊重的人是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通干部,中等个子,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正是这副眼镜,许多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都叫他“眼镜张”。

我佩服爸爸,是因为爸爸有丰富的学问,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而且可以背诵许多古今中外的的诗词。记得小时候,他教我们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边念边给我们分析,那种摇头晃脑而又饱含感情的天真相,至今历历在目。而每逢节日,趁着我们高兴,他总爱变换着题目来考我们。这时,我们家就充溢着和谐的气氛和笑声。

爸爸对我们是这样的慈爱和严格,对他自己也从不疏忽。每天上班前,他总爱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得齐齐的,然后穿上袜子,又在那本来就很光亮的皮鞋上擦几擦。他随身的公文袋里总有三件宝:笔、稿纸、香烟。他似乎对香烟特别感兴趣,烟抽得十分厉害,我们劝他少抽一点,他却说香烟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有时为了赶出一份工作总结,他就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来熬夜的。夜深人静,传来爸爸不停的咳嗽声,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第二天,准会发现他瘦削苍老了一圈。

爸爸忙于工作,很少干家务,但又不忍心看着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每每看到妈妈操劳,他总爱抢着帮忙,而又总显得笨手笨脚,结果是瞎忙一阵,弄得自己气喘吁吁。有时候他买菜,妈妈问起菜钱,他总是说:“不贵不贵,吃就是了。”我知道,爸爸买菜向来不讲价,也不懂得讲价。这自有他的一番哲理:“讲价花去那么多时间,而时间又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他还说:“农民辛辛苦苦种菜,辛辛苦苦挑到市场卖,要赚就让他们赚一点吧。”

唉,爸爸!

我眼中的爸爸。是沉着而乐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他的一句口头禅。我认为爸爸是最坚强的,然而有一次,我看到爸爸掉泪了。那是我们全家得知外公因病去世的一个阴暗的中午,当妈妈讲起外公弥留之际直唤爸爸的名字时,爸爸静默了几分钟,然后低下头,用力摔一摔头,接着用一只手把头发一拢,猛地抬起头。他嘴巴微张着,粗粗地喘气。我知道,爸爸在竭力地控制自己。但他终于摘下眼镜,不停地擦流出来的眼泪。我轻轻地帮他捶背,却不懂得用任何言语去安慰他。他别过头去,重新戴上眼镜,却一个劲儿向我摆手:“爸爸没事的,没事的!”

爸爸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却总爱把我们当小孩子看待。第一次离家到外地读书,开始各方面还不习惯,假日我总往家里跑。记得一次误了晚班车,须得第二天一大早乘车赶回学校。早上五点钟起床,爸爸不知何时已煮好鸡蛋汤,晾在一边。吩咐我吃完之后,他决意要送我上车。路上冷冷清清,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清楚地听到我们踩着马路的脚步声。我当时带着一只沉重的行李袋,爸爸固执地要帮我提,我坚持一个人提。最后我们每人提一边,我却觉得手头越来越轻,原来爸爸慢慢地抬高了他那一边。我们就这样一直走到了车站。上了车,我叫爸爸回去,他好像没听到,站在车窗外,不停地重复那已经叮咛多遍的话。车缓缓开动了,透过车窗,我看到路灯淡淡光芒下爸爸模糊的背影,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如今,我已上了大学,爸爸也日渐苍老。但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永远是这样的年轻、可亲。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我的母亲,长得瘦小端庄、白皙秀气。母亲勤劳、节俭、宽厚,我一直坚信,我现在勤俭到接近吝啬的特性,一定是耳闻目睹,得到母亲的真传。

母亲,永远都是忙碌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乡镇工厂的大杂院。一排整齐的小平房,前面用砖头、铁皮垒起一个简易的小棚子,就是厨房。最边上的一间就是我家。母亲利用有利的地形,在房子旁边的空地上搭起瓜棚。到了收获季节,个头很大的南瓜金黄金黄的,圆滚滚骄傲地挂在棚子里。有一两个俏皮的,把果实挂在了棚外。不时就有人在瓜棚外对着我们家喊道:“瓜太熟了,快要掉了,要不要帮你摘回来?”正在家中忙碌的母亲便脆脆地应道:“你就摘回去得了!”

我的父母,都是众多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领工资的,虽然远离家乡,但每月一领到工资,母亲就雷打不动先将一笔固定的钱寄回去。遇到特殊情况,日子就过得更紧巴巴了。可无论再紧巴,母亲总能让我们吃上热气腾腾的煮鸡蛋。母亲养鸡是花了心思的,在大杂院常年养着一二十只鸡,母亲一声召唤,在厂院撒欢的大鸡小鸡就四面八方聚集回来。母亲最钟爱那只老母鸡,那可是下蛋的功臣。一次大暴雨,把一二十只鸡全都冲散了,母亲顶着狂风暴雨,深一脚浅一脚在厂院的水洼里探寻。最先抢回一批小鸡崽,又一脚扎进汩汩急流。等把那只劳苦功高的老母鸡抱回家,母亲不顾浑身的湿冷,把被暴雨冲刷得奄奄一息的老母鸡抱上小阁楼,围上干爽的布条、干草,在旁边亮起一个小灯泡给它取暖。一夜之后,耷拉着脑袋的老母鸡慢慢恢复了元气,好象母亲还给它喂了一两片打碎了的药片,总之,第二天,它又雄纠纠气昂昂了。

当时我家虽然小,记忆中却是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每天傍晚过后,工厂的工友总爱三三两两聚到我们家,坐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谈天说地。父亲总能利用工作的便利给他们弄到当时炙手可热的电影票。父亲陪他们聊天,母亲就在一旁忙不迭乎地烧开水泡茶,我们姐妹几个则快乐地在大人之中穿梭,不时还能享受到他们带来的小糖果。春节刚过,母亲将叶搭饼用油煎得香气诱人,那些工友一过来,就把年前他们带到我们家的叶搭饼都报销了。隔三岔五地,父亲单位刚来的单身同事,下了班就跑我们家来吃饭。经常因为人多,我家那小小的饭桌承受不了,我们姐妹几个就捧着饭碗在一边胡乱吃了。客人中有的还提了水桶,一并把凉冲了。家里再嘈杂,母亲都不愠不火。临时有客人,总能随时变出多几样菜,令父亲脸上很有光,下次又带回更多的人,喝酒聊天,不亦乐乎。

虽然后来搬了家,住得比较宽敞了。但在我家很小的时候,家中就已开始陆续有免费寄宿的人。木板床一字排开,隔张帘子就睡,小小的房间显得更加逼仄了。我们多有怨言,母亲却说:“人家有困难,咱能帮就帮。”母亲一位老同事,家属在乡下,她女儿就在我们家住了两年。第一年高考没上录取线,母亲鼓励她复习,又多住了一年。今年春节,这位当年在我家住宿迎考的姐姐,特地带着一家子从广州回来看母亲。提起当年,说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她当时就得回乡下种田去,那人生的轨迹就完全不同了。言语之中,唏嘘不已。

等我们渐渐长大,母亲还是没有闲着。十多年前,我被派往参加省妇女干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时,学员代表发言,其中一个说起小孩才一岁半,如何艰难不舍,几度落泪。我默默地在一旁,感触颇深。其时我的儿子还没满周岁,刚刚歪歪斜斜学步,母亲在帮我带着,有母亲做我的坚强后盾,我只有欣慰。

父母退休后,我和他们住在一块。每次吃饭,父亲的饭,都是母亲给添的。母亲不让我去添饭,说我不会添。母亲现在煮饭,总能在一锅饭中煮出特别松软的一块,她说那一块要盛给父亲,怕我给弄错了。父亲吃完饭,总喜欢吃一条香蕉,吃完就调皮地把香蕉皮往墙角的垃圾篓一扔了事。往往香蕉皮一边挂在垃圾篓边,或直接掉到一旁的地上。母亲不说什么,低下身子捡起来放进篓子后,再接着去洗碗。如果刚好投中了,母亲就喝彩一声:“好准!”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曲动人的歌。母亲读书时品学兼优,从乡村考上县重点中学,为了早点工作贴补家里,读了卫生学校。退休前是一名医护人员,有着药剂师职称。


儿子的白发

读中学的儿子竟然长出白发来了!

一个偶然,我抬头望向儿子,发现儿子的后脑壳,冒出了三两根白发,夹杂在浓密的黑发中,很是刺眼。

我很是纳闷,照说平日伙食营养搭配均衡,儿子也不算太挑食,哪来的年纪轻轻就长出白发?追根溯源,那就是遗传了。记得我在读书年代就有了白发,不时地有同学盯着我的头皮,大呼小叫:“哇!你怎么有白头发了?”当时就觉得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情,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决不能让儿子在学校被同学笑话。我立即行动,找来小剪刀,仔细地剪除了那三两根白发。

儿子的功课愈来愈繁重。学习间隙,不时也会来点幽默。他外公到关工委去开会,他问我“关工委是什么?”我告诉他,关工委就是关心下一代的机构。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妈妈,那你要关心上一代。”等他外公开完会回来,他又对外公提议:“外公,你们不仅要关心下一代,还要关心下二代。”乐得他外公直点头:“说得对,坚决执行!”

儿子书桌上摊开的书本,有时我探头去看,在我眼里,简直就成了天书,也不知当年自己是怎么高考过来的。“五一”节放假,我们长舒了口气,欢呼终于可以歇歇了。儿子却幽幽地说:“放假对你们来说是假期,但对我来说哪有假期可言?”然后又埋头于书本中。夜深了,好不容易看他上床准备睡觉,他却拉着我喋喋不休地说起班里的趣事。我让他赶紧睡,他俏皮地说:“妈妈,我现在成了猫头鹰了,猫头鹰在黑夜是最精神的。”接着又来点撒娇:“我今天在学校一天都没怎么说上话,你就让我现在补说回来吧,要不总憋得慌呢。”

都说学习压力大,照这么下去,怎受得了?我隐隐担忧起来。

不知从何时开始,儿子虎头虎脑的圆脑袋变得尖削,原先胖嘟嘟的脸瘦出了尖尖的下巴。而白发势头愈来愈猛,大有演变成千军万马之势,密密点缀着少年头,阳光下特别显眼。儿子也不愿再到理发店去理发,我们干脆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在家中给他打理头发。每次由他父亲给他剃短了,我就开始着手我的工作。搬来一高一低两张凳子,在光线充足的阳台,我们母子俩分别坐好。儿子坐的是低凳子,我坐的是高凳子,这样的高度差,刚好让我的视线和儿子的脑袋持平。儿子背靠着我,瘦瘦的身子倚着我,骨头都硌到了我。我盯着他的头,仔细地挑出白发,用小剪刀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删除掉。由于刚剃好的头发很短,剪起来很有难度。稍一差池,剪一根白发,就会顺带剪掉几根黑发。为了避免失误,我只能小心更小心。我睁大眼睛,生怕手一抖,又浪费掉越来越多被白发侵占的黑发。儿子个子越来越高,如今已是快蹿到一米八的个头了,瘦瘦的肩膀宽宽的,身子那么温顺地紧贴着我。从侧面看过去,我看到窗外漏过来的光线照射下,他脸上密密的细绒毛。再过几年,他就要到外地求学,然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到那时,他还会不会这么温顺地倚着我?

更多的时候,儿子会在他前面再添加一张高凳子,组成简易学习台。他做他的功课,我剪他的白发。

每次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我抖落一地的白发,眯上眼想歇息一会,这时眼前就出现这样的一幅场景:几根很耀眼的白发,长长地在一堆黑发中很夸张地摇曳着。

儿子说:“妈妈,你都快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他拿了一个信封,把每次剪下的白头发收集起来。“这儿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你从我头上剪下来的,要申请的话,这就是最好的证据。”儿子舞着装满白发的信封夸张地说。

一次犯懒,我对理完发后的儿子说:“其实你的头发,要不细看的话,是看不出白发来的,不用剪了。”但那天从学校回来后,儿子神情很落寞,嘟囔着:“今天出操时,我后排的同学问起我了。”平日里儿子虽然轻描淡写,口头上说无所谓,但我意识到,他已经是个注意个人形象的小人儿了。

剪的次数多了,儿子提议,干脆用染发剂省事。我坚决不同意,怕染发剂的化学成分对小小年纪的他产生副作用,为此我们还针锋相对小吵了一场。儿子埋怨说,这么个剪法,太浪费时间了。而我只一个理,认可这是最环保的方法。儿子突发奇想,说要发明一种剪发神器,只要它从头上滑过,一遇白色,就自动铲除;遇到黑色,熟视无睹。我想,要真有这种工具,我可省事了。

虽然儿子的白发还是有增无减,学业还是来不得半点松懈,但我清楚,儿子始终会从大人的庇护中走出,稚嫩的双肩会日益坚实。终有一天,他对自己的白发完全坦然接受,并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来,他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应对。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能力创造好的条件,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与月饼有关的那些事

年年中秋,年年月圆。提起中秋,当然少不了月饼了。

小时候,总是热切地盼着中秋那天快点到来,特别是大街上开始散发出中秋月饼的芬香气息时,那种盼望更是迫不及待。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就很快可以尝到我喜欢吃的月饼了。

至今听到别人评论月饼吃了如何的腻时,我都还是对月饼情有独钟。每年吃到的第一口月饼,总是给人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我总觉得,在饼的世界中,月饼是高贵的,不仅因为她象征着团圆、圆满,还沉醉于她的饱满、浓郁、富于内涵。吃月饼,在离中秋还远呢就吃到了,那是有着小小成就感的;中秋之夜的月饼,满月悬空,亲人欢聚,那个味道是深沉绵长的;而中秋之后的月饼,随着圆月日渐亏缺,再怎么名贵的月饼,也早已不是那个味。

当我还是背着书包上学时,印象中的中秋月饼算得上是很奢侈的食物。记得中秋前,母亲将月饼带回家,是那种外层用红纸层层包裹的圆筒包装,月饼将包装纸渗透得油乎乎的,发出诱人的光。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月饼放到一个竹筐里,上面盖上一层洁净的纱布,放到家中唯一柜子的顶端。她叮嘱我们姐妹几个,说这些月饼要待到中秋之日再吃,平日大家都不准靠近这个竹筐。我们有令必行,整天眼巴巴盯着香气扑鼻的竹筐,吞着口水,只盼中秋节快点到来。从家乡来求学的小舅,住在我们家,正是最能吃的年纪,到底没有抵抗住诱惑,趁母亲不注意,隔三岔五去捣鼓竹筐。中秋前夕,一位乡下老“三同户”来串门,临走时,母亲急急去取那个竹筐,说是让他带点月饼回去尝尝。当母亲揭开纱布,伸手去取时,却发现捏住的位置毫不费力地瘪了下去。原来那几筒月饼都已被打开了,吃掉了部分后又重新将红纸竖着包好,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整筒月饼摆放地那儿。母亲显得很尴尬,一下子不知所措。那位乡下老“三同户”宽容一笑,连连说:“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家中也有。”就赶紧告辞了。母亲回过神来,没有追究和责备,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如今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了,包装上除了比较土气的圆筒老款,各式月饼令人眼花缭乱。我家小妹比较调皮,每看到月饼,她总爱研究各类月饼的不同味道。所以往往刚刚咬开一个,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馅,就顺手放回去了,一盒“七星伴月”,给弄得面目全非。因为小妹在家排行最小,大家都宠着她,也由着她随便吃。记得当时大姐的两位很帅的男同学到我们家来玩,刚想新开一盒月饼请他们吃,没想到他们一看到桌面上这盒“七星伴月”,很谦虚地说:“这个就很好!”抓起一块就往嘴里送。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小妹的牙印还触目惊心地留在上面呢,可是阻止已经来不及了,我干脆直接也拿了一块当着他们的面吃下去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月饼不再是望而兴叹了。酒店派员工送了两盒月饼到我们单位品尝,我把我那份五仁叉烧馅的悄悄带回家。儿子放学回来,高兴地哇哇大叫,一口就整个儿吃掉了。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吃到月饼,怪不得那么夸张。我打算今天就找时间去给他买两盒。

现已在广州高校工作的小妹暑假准备回家时,询问需要买啥,我笑呵呵地在电话里跟她说:“行李太多不好带,千万别买月饼。”结果,她专程买了两盒广州酒家双黄白莲蓉月饼回来了。

老爸的学生给他送了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多年不吃月饼了,老爸还是非得试试这名得意门生的月饼。老爸慢条斯理撕开繁缛的包装,折腾了老半天,我们就听到了他发出的一声感慨:“算什么名贵月饼,味道怪怪的!”我们走近一看,天呐!原来老爸拆开了独立包装月饼的干燥作用的小袋子,把粉末洒在月饼上,他还以为那是月饼的调料呢。幸好才吃了一小口,我们赶紧让他多喝水,把那怪怪的味道赶跑。

退休后的老爸曾经跟我们叹过:“年轻时牙好,却没什么月饼吃;现在什么月饼都有,却因为牙不好而吃不了了。”是啊,拥有时得好好珍惜,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幸福,就是人生的一种满足。

月饼的圆、月饼的甜、月饼的香,是品出来的。中秋时节,好友之间,以月饼聊表心意,送上满满的祝福。每年中秋之夜,抱着感恩的心,面对明月,配上清茶,摆上果品,一家欢聚,在浓浓亲情中品尝月饼,品尝浪漫,品尝生活百味。在我眼中,这是再美不过的画面了。



雷城散记


雷城文化味

雷城,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著名文化人龙应台曾对“文化”做过通俗的阐述:“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它的产业所值……早就是先进国家的经济项目大宗。”

雷城,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县城。

走过雷湖文化广场、三元塔公园,或者就是不起眼的一处开阔地,不时就传来姑娘歌的悠长腔调。雷州姑娘歌的神奇,在于开口就唱,朗朗成歌。我很诧异,有的歌手写不出歌来,却能临场连续放歌,是经验的积累,还是生活的积淀?我认识的一对年轻夫妇,常年在各地演出姑娘歌,台上一个“姑娘”,一个“相角”,台下琴瑟和鸣,现在买了一部面包车跑演出,也已经在县城买下了房子。

少了锣鼓声,哪来的热闹?在雷城及雷州各乡村,雷剧长盛不衰,薪火相传。各戏台遍布城乡,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家附近一个戏台,到了唱戏的日子,演出剧目、演出剧团早早就已张贴出来,观众每晚提前到场子里候着。一次我经过那儿,看到演雷剧的演员,正在戏台边就着大锅,围拢在井台边上一块吃饭,饭菜极简单。而个别演员,孩子出生后,很小就开始带在身边,跟着剧团奔波。演出时,大人在台上演,小孩就在台侧一角放着,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慢慢长大的小孩不学而会,竟也可以上台了。

在特定的节日,雷城各大关的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服饰鲜艳,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首尾不相连,道旁挤满伸长脖子的人们,场面蔚为壮观。

这番热闹,让整个雷城都动了起来。

而安静下来的雷城,徜徉于其间,古朴会迎面扑来。踩着脚下的青石板,踩过古贤人踏过的踪迹,迎面不时一处古居,让人恍如隔世。

街头小巷,邻里坐在一块,悠闲地聊天,小孩在一旁嬉戏。男人抓起大烟筒,熟练地吐出几圈烟雾。心灵手巧的老妪,在家门口铺了张小席子,肩上背负着熟睡的小孙子,蜷着身子,两手飞快地编织着,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的草兜便变戏法似的出现了。

在外地求学,每每听到雷州话口音,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而发音清脆的雷话,在纷杂中显得特别响亮。操一口雷话,嗓门似乎高一拍,透射着爽朗、豪迈、大气。记得当年,快开饭时,在校园遇见外校过来的同学,只是似曾相识,就是因为听到一口熟悉的雷州话,一声“老乡来了”,便二话不说,抓起一大沓饭菜票,就往学校饭堂给他们打饭去。有时来的是好几个人,穷学生也不懂得心疼,照样打饭不误,吃完走了也叫不出名字来,就知道是老乡来过了。有时晚上觉得饿了,会到学校的小食店买炒粉,那个面容和蔼的炒粉师傅,听到我说的是雷州话,往我伸过去的饭盒里又狠狠多舀了一勺。

雷州人的好客、豪气写在脸上。淳朴的民风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雷州人,信用、道义、谦虚、真诚、礼让成为雷州人的精神特质。不少外地人来到雷州,深切感受到雷州人的热情好客,雷州人与生俱来的粗犷、耿直、豪放、爽快的天性,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矫揉与造作。乡情,浓郁得化不开。朋友相聚,呼应着切三两斤白切狗,配上本土米酒,尽兴而散。即使初次相见,也倍感亲切友好。

有时出差在外,在外地呆了三两天,返回时,当车徐徐开进雷州境地,雷州市市标映入眼帘时,内心总会涌出一股莫名其妙的激动:“总算回到了!”

雷城的文化味,藏在骨子里。温婉、包容,其内在的深度,无可复制。一个有内容的人,浑身散发着迷离的光茫,让人不自觉地想亲近她,却又不敢妄自尊大,只是带着敬意去靠近,欲久欲不舍。一座有内涵的城市,沐浴着迷人神采,笼罩着深沉情愫。沉迷其深邃厚实,流连其间,探索永无止境。她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却又不会妄自尊大,只是静静地让丰盛绵绵延伸。

浓浓的文化味儿,让雷城充满魅力。

老影院印记

县城的老影院,土黄色的外墙,斑驳残破,正前方“人民电影院”几个大字却很是显眼。我每每经过那儿,都忍不住向它张望。

印象中凡是刻上“人民”、“解放”、“胜利”之类字眼的建筑,都是有一定岁月的。就像这老影院,忠实地守卫着这儿,透着沧桑,古朴厚重。

今天走过这条街,习惯性往侧边一看,心里不免“咯噔”一下:昔日的老影院已不见踪影,替代的是一片空旷的平地。前面横亘着一道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只有窗口挂着“售票处”的左角边上的小房子,和两旁狭窄的进出通道,在表明它原先的身份。

老影院确实早就老了,但一下子从视线里消失,正如一个很熟悉的朋友,突然间了无踪迹,就像这空荡荡之地,心里也立马显得空落落的。一棵瘦伶伶的木麻黄,一棵还算粗壮的大叶榕,忠实地守卫在前方,似乎无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小时候,我家和影院同处一条街,这给我每天在它面前晃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最迟也就是每个月的1、2号,影院的大橱窗总能及时更新一个月的电影放映日程。我够不着橱窗,就踮起脚尖,凑近了盯着看,橱窗里立马映出了脏兮兮的脑袋。总体情况基本把握,然后就是重点突破了。每个月更换上的大幅彩色海报很是耀眼,小小的我知道能上这海报的肯定是这个月最火的影片,得想方设法一睹为快。我注意到海报是用水彩颜料画上去的,每天新张贴的电影预告是用毛笔写的大字,都很赏心悦目。现在想想,当时的影院,必定是产生过美术家、书法家的。

天天去看不现实,但起码上了海报的重点片子不能错过。因为大人忙,更多的是自个儿单独行动。记得当时的票价分一毛、一毛五分两种,不敢告知大人伸手要钱,连一毛钱的次座票也是舍不得买,仗着个小、地利,进场时拉住陌生大人的衣角就被带进去了。我总能把握到刚好被检票员看到我是跟着大人一块来,而被我牵住的大人又没觉察到我牵着他的这个度。当时我颇为我的小聪明暗暗得意,但也许那时是大人根本不想与小孩子较真吧。大门口检票人员目光炯炯、灵巧的手飞快地翻看影票,然后放行。放映时,在黑暗中查票的工作人员,斜肩挎着大手电筒,“啪”的打开,随时查阅,不时有人被请出去。我看着他们,只有羡慕的份,心想:多威呀,长大了要能干上这种工作多好啊!

看一次电影,就是一次斗智斗勇的过程。在影院里和查票人员捉迷藏,手电筒的光一扫射过来,就赶紧撤到黑暗中。在最偏的地点找到空位,若无其事看完一部完整片子,是最完美的状态;查岗查得紧,就找两个面容慈善之人,坐到他们之间的扶手上;最无路可逃时,就藏到厕所里去......

记不清有多少部影片,就是在这种既兴奋又担心受怕中看过来。当年一部《少林寺》,从天刚蒙蒙亮的一大早,到繁星满天的深夜,连续几天连轴放映。影院外人山人海,排队买票的长龙延伸到当时的邮政局和县政府大院大门口,交通一度堵塞。之后,涌起了到河南少林寺学武的热浪,武打明星李连杰红遍大江南北。我只是有点遗憾,《少林寺》中的女主角,那么清秀可人,眼睛如两弯新月,笑起来非常甜美,当时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其秀美的影像,后来却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部《小花》,同样产生了轰动效应。刘晓庆、陈冲就是在那时喜欢上的。刚刚诞生的彩色挂历,几乎每本都有她们的大彩照,当时民间有“家家户户挂陈冲”的说法。我家也挂上了这样的挂历,顿时满堂生辉。影片中的刘晓庆笑容温暖,那么青春、健康,让我深深着迷。年轻真好,年轻的刘晓庆光芒四射。还有斯琴高娃,年轻时演《归心似箭》,美得逼人,是那种很大气的美,每次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到上了年纪,演的都是老角,满脸皱纹,体态臃肿,却个个角色都份量十足。

懵懂中还看过一部只记得片名、内容早已忘了的影片,叫《姑娘今年二十八》。那时候觉得二十八是太遥远的事,现在看来,二十八,多么青春的年华!

电影看得多了,有空就跑到书店,将平日积攒的有限零花钱,悉数买了新出版的连环画。如果遇到刚刚看过电影的连环画,就一阵激动,一般是2毛6角钱一本,毫不犹豫买回细细翻看,相当于重复观看了一次影片。

不知从何开始,影院门口开始冷落。

适者生存。当昔日的热闹归于寂静,老影院也曾经有过一番困苦挣扎。好长一段时间,这儿曾有小型歌舞轮番上演,留守的工作人员,对前来观看的稀客极尽热诚。虽然只是稀稀落落几个看客,却也总比无人观看的电影强。

最后一次看到老影院,是在超强台风“威马逊”、“海鸥”肆虐之后。老影院整个顶棚全部被剥离,直接变成了露天影院。窗台被撕裂得七零八落,耷拉着无精打采的木条,玻璃零碎洒满一地。老影院终究抵挡不住强势外力的摧残,在狂风暴雨中不堪一击,老朽的身躯在那一瞬拱手承认了自己的虚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新的印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女人对服装的追求,从求新求变求美到只求舒服,那就表明她老了。我至今没去过3D影院,而在这缅怀老影院,颇惺惺相惜,应也是老了。

热闹也好,寂静也好,如今老影院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代替它的,将会是新生的力量。

舍得,有舍才有得。纵然怀念柴草煮饭的地道,也得舍弃砍柴劈柴烧火的烦琐。纵然老影院有太多挥之不尽的印记,也只能让芳香淳美留在记忆深处吧。

感觉鸭乸湖的声音

鸭乸湖,一个午后,我悄悄地来了。

揣着小秘密似的,怯怯地靠近她。鸭乸湖,第一次听到时,觉得好奇怪的名字,查了一下,“乸”是“母的、雌的”的意思,让人倍感亲切。于是多了个心眼,一定要找机会去看看她。但如果跟人家说专程搭一小时的车去看一摊湖水,恐怕被人笑痴。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午后,我单枪匹马,出现在她面前。

传说中的鸭乸湖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从小道上望过去,可以看出她的基本轮廓。在我的视线内,总体上基本呈圆形的湖水有两处平滑地弯了个小弧度,形成凹凸有致的身材,像只丰腴的母鸭。我沿着小道一路走过来,成片的草地、怒放的鲜花、刚栽种不久还没长高的绿树扑面而来,不经意间带来阵阵惊喜。周围一片寂静,我走得很慢,此时,美景是我一个人的,独处原来还可以有这种境界!

沿着平缓的斜坡往下走,脚下有细碎的石子,鸭乸湖近在咫尺,我听到了“啪啪,啪啪”的声音。

“啪啪,啪啪”,我用心去感觉,听到了从容、淡定的声音。很轻柔的拍打声。不懈地,执着地,却没有波澜。清风从湖面吹过,湖面柔柔地翻动着。此刻,鸭乸湖一副慵懒的样子,是在睡懒觉吗?这家伙在打鼾呢,有了这鼾声,周围更显寂静了,世界仿佛停了下来,惟有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肆无忌惮地享受在个人的天地中。为了来看你,我连午休都放弃了,你竟然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也是,一个人你要是喜欢他,他的所作所为在你眼中都是优点。想去一个地方,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景色,而是因为那儿有你牵挂的人或东西。鸭乸湖,要不是因为你,我今天才不会到湛江来呢。我心里嗔怪着,却又是满心的喜欢。早春的空气夹杂着温暖的气息,一段时间的雾霾笼罩后,今天难得放晴,虽是中午,却又晴得恰到好处。午间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大地,很明亮又不太烈,天显得更高更蓝,一切清晰明朗。

“啪啪,啪啪”,我用心去感觉,听到了豁达、洒脱的声音。虽然湖水不算太清澈,湖边的碎砖粗沙让人走起来有点摇摇晃晃,但这又有什么呢,这就是生活的原色。人呐,一个月有一两天是特别兴奋的,有一两天是情绪低落的,其余时间波澜不惊,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凡事不必急躁,匆匆忙忙下的定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妨换个角度,站到对方的立场看看。或者按捺下性子,过几分种、过几天再定夺,有时真的看法会大不一样。一个成熟的人,是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豁达的印记,那是一种人格的魅力,浑然天成,无须做作。正如脚边的鸭乸湖,敞开胸怀欢迎各方游人,将清凉阵阵送往两岸。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穿过小道,阳光洒了他一身,青春飞扬,脸上写满快乐和自信,肆意挥霍着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是何物。他肯定不知道,有一个中午,少年的他在阳光中骑车的身姿曾被满是羡慕的目光所欣赏。想起了网络上的一句话:小时候,快乐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快乐的事。此时,远离喧嚣,静静感觉鸭乸湖的声音,很简单,也很快乐吧。

“啪啪,啪啪”,我用心去感觉,听到了富足、幸福的声音。湖水轻柔漫溢,如母亲轻轻拍打臂弯中的婴儿。环绕着鸭乸湖,有美丽的滨湖公园,湖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石板凳上,一对年轻的小情侣在悄悄细语。那个小天地留给他们吧,此时,对他们来说,连空气都是甜的。凝望着居住小区,我又看到了:节假日里,在宽敞的阳台上,半躺在舒适的藤椅里,读一本心仪好书,品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茶,清风徐徐吹来,鸭乸湖尽收眼底。每天儿子上学,我会在他走出门口后,赶到窗台前,从窗口望出去,已经高出我半个头的儿子背着书包往学校赶,我的目光追随着他,一直到拐弯的地方。一放学,如果饭桌上已经摆了一两个做好的菜,儿子书包没放,就直奔餐桌,就着菜碟边沿,热气腾腾的一大块肉就入了口,嘴里还不忘“真好吃!真好吃!”地念叨着。感谢时代让我们过上富足的生活,春花秋月,人寿年丰。在这里,有晨的清新,午的明丽,夜的温馨。呵,生活,多美!

小巷吆喝声

“收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脑消毒柜喽——”一大早,悠长的声音就在窗口响起,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尚空无一物或已零散堆放三两件旧电器的小四轮,执著不懈地在小巷子里兜圈着。

从记事起,小巷的吆喝声就从未间断过。长长的小巷,弥漫着烟火味,小孩子在追逐嬉戏,狗儿蜷曲着身子在某家门口半眯着眼睛吐着气,聒噪、杂乱、热闹。

当年的大院住宅区,大家住的都是简陋的砖瓦房,一排一排的宿舍倒也井然,不管家中有人没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房门大开。离宿舍区较远的巷角才有一个集体厕所,夜壶是当时很常见的日用品,放在床底、屋角,夜晚应急之用。宿舍不大,宿舍之间却很开阔,利用门前空地,搭个简易小棚,放上一口大瓷缸,就是天然的洗手间。天刚蒙蒙亮,家中最勤快的人总会将夜壶端出门,倒到院子小棚的大瓷缸里。一天到晚,“尿噢,尿噢”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尿客挑着一副大尿桶穿梭在小巷中。这也是一项技术活,满满一担尿,挑得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尿客多是壮汉,串街走巷轻松自如,往往在桶里洒上几根干稻草,尿液便很听话地没有往外溢。价格是按桶计算的,多少可以换回一点零钱,为了尽快储满一桶,有人再急也强忍着回家才解决,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今,“尿噢,尿噢”的吆喝声已销声匿迹。我想,那时的蔬菜味道这么鲜美,应该与这种比较原始的采购方式有关。

收废品是最有韧性的收购行业,一直以来没有间断过。收废品,当然收的是有用的可回收的废品。“铜锅废铁健力宝罐拿来卖喽——”配上刺耳的小锣钹敲打声,让我想起“酒干倘卖无”高亢的歌声。

在我还住在厂区大院时,我们一大群小孩常在一起玩耍打闹,“糖糕客”的到来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们把收废品的称为“糖糕客”,因为他的车把上永远都挂有甜甜的糖果。一个高个子的瘦老头,听说一直独身,每次推着那辆破旧却很坚实的自行车来到厂区时,总要在大院阴凉的一角坐下来歇息。小孩子终究抵不过糖果的诱惑,看到他来了,正在疯玩的我们就会停下来,团团围住他。有几个快步跑回家,取来平日积攒的鸡毛鹅毛牙膏壳之类,围拢上来。老头将这些物品随手丢进自行车后架的篓子里,似乎从不清点。然后伸出长长的手臂,露出很夸张的右手食指上的很长一大截指甲,往车把的袋子里掏出一大把乳白色的有着几面棱角的糖果,也不管哪个小孩手中有物无物,分散给我们。我们兴奋地争抢着,抢到了也顾不上脏,一个劲往嘴里塞,反正觉得这种甜是一种很难得的美味。老头趁我们没留意,挥舞着标志性长指甲,一下子刮到最靠近他的小孩的鼻梁,弄得这个小孩哇哇大叫,其他孩子惊吓得一哄而散。老头弓着背飞奔着瘦长硬朗的身子,敏捷地追赶着一群四处逃窜的尖叫着的孩子,咯咯的笑声在厂区的上空很是清脆。

多年以后,那幅画面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也许,这个孤寡老头,这得意的一刻,是他回收废品生涯中的最大乐趣。

“加气喽,加气喽”的吆喝声响起,是使用液化石油气后衍生的产物。收瓶加气者有用自行车驮着气瓶的,更多的用三轮脚踏车、小型货车运载。我很佩服他们,那么笨重的气瓶,能很轻松地拎起,那是长年累月锻炼出来的体力。有一个住在巷子尽头的中年妇女,常到我们大院收取气瓶,中等个子,身板结实,肤色晒得健康黝黑。从住户手中接过气瓶,她半弯下身子,粗壮的满是厚茧的双手分别抓住气瓶两头,在空中划过一个弧线,利落地将瓶子稳稳放到一边肩膀上,快步如飞放到她的三轮车上。每次她都能在很短的时间收齐一车的战利品。最近我经过她的家门口,发现原来的旧房子拆了,正在热火朝天地盖着新房。

有人上门收瓶,省去了往返气站的劳顿和扛取笨重气瓶的艰辛,大大方便了没有壮劳力的人家,特别是住在高楼层又不设电梯的住户,只要付出不断上升的搬运费。不少人还是为了节省搬运费,宁愿自己咬牙切齿去鼓捣。所以一个住宅大院,常年也就是几户常客,吆喝者也都熟悉了,计算着日期上门收瓶,往往没有落空。

天然气管道开通后,人工收瓶加气的行当也会很快消失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用旧了用坏了之后,丢掉可惜,放在家里又占地方,这时收购旧电器便应运而生。现在,往往刚睡醒,就听到小巷传来收购旧电器的喇叭声了。我家一台老电视机,看了二十年,最近才退居二线。新买了一台价格便宜看起来还不错的新电视机,才用了半年就哑雀无声,让我怀疑自己买到的是旧电视机改头换面而来的次品。

如今,收购旧衣服、旧手机等新的吆喝声层出不穷。吆喝声不断,证明这行业是有市场的,不管利润大小。

小巷的吆喝声还在上空盘旋。低矮的瓦房吆喝成林立的高楼,沉重的步伐吆喝成汽车的马达,单纯的期盼吆喝成隐隐的担忧,清澈的瞳孔吆喝成迷茫的眼眸,天真烂漫的孩童吆喝成写满心事的容颜。吆喝声是一曲多重变奏曲,从小物件到大家伙,从人工吼声到扩音喇叭,无论吆喝什么,无论怎样吆喝,都是一种谋生手段,都要付出辛劳,才能获取回报。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愿小巷吆喝声更加和谐美妙,愿诚实劳作的人们都得到应有的馈赠。


生命中的激动


一路传奇

一个人提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旅行包,为了赶在下午下班前到会议驻地报到,搭乘了一大早的从雷州开往广州的长途大巴。

大巴上坐满了乘客,车厢里充斥着各种气味。车徐徐开出,嘈杂声渐渐弱下来。我的座位在前排靠窗的位置,我扯过座位上那条看不清颜色的薄薄的毯子,垫在头部下方,调整了一个自己认为比较舒服的姿势,半躺着身子。已是深冬,车窗外阳光明晃晃的,但刺眼的阳光下还是让人明显感觉到阵阵寒意。我关好车窗帘,拉紧身上的大衣,心想,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跟车服务员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在车头吆喝:“脱了鞋再进去,在车上不要抽烟!”然后一直不停地和司机嘀咕。在他吃了两个包子,喝了半瓶矿泉水之后,我清楚地听到由于前方塞车,这趟车起码要到傍晚时分才能到达广州。

在我的左侧,坐的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她的小外孙女。小外孙女大约两、三岁的样子,梳着齐齐的留海,一直很兴奋地在座位上穿梭。小女孩站到躺椅上,头部还没够得着上铺,外婆不用担心她碰到脑袋,也就由着她闹。她闹了一阵,又安静地躺回外婆身边,撒娇地蹭着外婆。车刚过客路镇,小女孩扬起白皙的脸,扑闪着大眼睛,问:“外婆,到了吗?”外婆疼爱地推了她一把:“傻孩子,还远着呢。”

车继续前行。不时出现的路障,告示车辆要拐道行使。好几回,大巴停滞不前了。我拉开车窗帘往外一望,长长的车龙,正艰难地一点一点往前移。

好漫长的路程。

开始有人不耐烦地偷偷抽起了烟,封闭的车厢弥漫着呛人的烟草味。已是中午时分,车厢里夹杂着咀嚼饼干的声音、撕扯快食面包装盒的声音......一个粗壮的男人冷不丁骂了一句粗口。有小孩哭声、大人呵斥声、反胃呕吐声……那位精干的当班小伙子,扯了一个塑料袋挪到车厢后部,关切地询问一位刚刚呕吐了的少女:“很难受吗?忍忍就没事了。”

小女孩稚嫩的声音又响起:“外婆,到了吗?”“快到了,你爸爸妈妈已经在车站等着你呢。”

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以往这个时间应该已经到了。我感觉昏沉沉的,心里只盼着快点到达。这时我反而佩服起那位跟车的小伙子:天天在这车厢里工作,真不容易!

车还在路上,漫漫行程似乎没有尽头。我一直躺在那狭长逼仄的小座位,脑袋混沌,却无法伸展,只能作假寐状。迷糊中,一个空灵的声音响起,混浊的脑海一点一点变得清澈。我清楚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眼前百花争先斗艳、依次怒放。一切的嘈杂声都隐去,甚至闻到了一股芳香,沁人心脾。我睁开疲倦的双眼,原来车载电视正在播放2010年春节晚会王菲演唱的《传奇》。画面澄净、明丽,舞台上的王菲一头蓬松短卷发,装扮得很简约,气定神闲,款款而来。偌大的舞台,没有伴舞,却一点也不显得空旷。她站在那儿,就镇住了全场。我只觉得眼前一亮,随着歌声一会儿到了森林的深处,满目苍绿;一会儿到了广袤的草原,悠长无际;一会儿到了花园的中心,绚丽多彩。我仿佛看到成群的鸟儿在溪涧上快乐地鸣叫,缤纷的蝴蝶在繁花丛中舞翩跹。王菲在演唱时不时眯起眼睛,沉浸于个人的音乐世界中,歌声渗透着沧桑,韵味十足。我在猜,她平静淡然的外表下,内心早已波涛汹涌。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歌词让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推开,一点点地疼的感觉如潮水般涌上来,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芸芸众生,大多是平庸的,毫无交集可言,平淡得一转身就消失在滚滚人流中。可是就因为这一眼,平添了多少惆怅。这一眼,电光石火,胜过千言万语。太过凄美,赋予了太多的离愁,在坚忍、期盼中,悄悄地封存在最隐闭的一角,经时光无情地磨蚀,反而愈加清晰......采摘一节一节的往事,如采摘一枚一枚无言的情绪,最温柔的那根弦被触碰,一拨一拨敲打着心扉。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即使是从此开始孤单想念,也“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被多看了一眼的他,应该是幸福的。多看了一眼他的她,内心是强大的丰富的较真的。世事无常,太完美了反而显得不真实。听着王菲娓娓唱来,看着王菲在舞台上缓缓走过,岁月啊,那样芬芳。

纵然被多看了一眼的他不知不察,只要在乎,想你时,你就在天边,就在眼前,就在脑海,就在心田......晃动的车厢,晃动的脸,在我的小世界。

“到了,到了!我看到爸爸妈妈了!”小女孩惊喜地推醒她外婆,也惊醒了我。

有了《传奇》,剩下的路程短了很多。

后来也听了别的歌手唱起这首《传奇》,但怎么也听不出这个味。

不管王菲有着怎样的传闻,我还是喜欢她。作为歌手,她把歌唱得好,就是成功的。

原来,孤寂的旅程,一首《传奇》就够了。

有一种生活方式叫阅读

生活离不开阅读。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恋爱、读书、写作是人生三乐。”

阅读与心情有关。心烦气躁、坐卧不安是难以阅读下去的,这种时候,即使硬着性子读下去,也不知所云。把读书当作人生一乐,本身就是一种好性情,带着愉悦去读,心情舒畅,乐在其中。

享受阅读带来的安宁。潜心阅读时,已经摒弃纷杂烦琐,沉浸于书的世界,周遭一片宁静,只剩下看书的人和所看的书。偶尔配上轻柔的音乐,天籁之声中更衬托出祥和的静。

阅读带动思考。一段发人深省的警句,一节感同身受的感慨,一个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都能引起感慨,引发无限遐思。阅读中,时间不知不觉溜走,看似无用,却是在细水长流中厚积薄发。好多年沉寂,外人看来以为是无所事事,但只要坚持阅读,就一直在悄悄地进步,总会在适当的时机让人看到惊喜的一面。而这种惊喜的背后,是甘于清寂,执着地默默地积蓄能量。总有一天,累积的知识得以发酵,先前的零碎阅读拼接成强大的内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准备的人。

一个常阅读的人,是一个有内容的人。一个有内容的人,不需张扬,不需用高谈阔论来掩饰内在的虚空。他在那儿,光芒由内而发,自信饱满。

执着的付出总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有的书,看不懂,或似懂非懂,但看完了,看多了,无形中好象就懂了,起码比没看过时懂得多了。潜移默化中,知识已经得到转化,个人的水平已经得到提高。

阅读量大固然好,阅读质高更难得。有人专注于一类书的阅读,甚至是一本书的钻研,深研其中,颇得要领,熟谙精髓。一路下去,往往成了一方面的专家学者。

我不算是勤快的人,但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一本《读者》,让我如痴如醉。它朴实无华,几十年风格不变,于我一直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一期新到的《读者》,不急着看,让它放在那儿。犹如面对痴恋着而又感情已经很牢靠的恋人,不担心她跑掉又不忍心敷衍她,就是怕怠慢了她。选一个周六周日,或刚好有一小段的闲瑕时光,搬一张舒服的靠背椅,半躺在阳台,捧起它,报着虔诚和期翼。待慢慢翻开它,走进它,一股芬香迎面扑来,每一篇章都不想错过,每一篇章都不能落下。阅读中,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心驰神往,时而心潮澎湃。隽永、贴心、温暖,不时地跳出一句,强烈地敲打着心扉,好象很遥远又近在咫尺,猛然又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感觉,我也同样如此,只是我一直没法酣畅地表达出来。

正如作家路遥所说:写作是在燃烧自己。真正打动读者的作品,是作者燃烧了自己的激情生产出来的。一篇佳作出台,创作时的艰辛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捧着《读者》,窗外阵阵凉风拂过,三两只鹊儿掠过树稍,啾啾往南边飞了,留下树稍头在那儿晃呀晃。泡一壶热腾腾的绿茶,在氤氲中,啜一口,慢慢地品。有时候,看完其中的一篇,或一篇中的一段,掩上杂志,凝望窗外,思绪还停留于刚刚阅过的文字,沉浸在无限的回味中。篇章中的插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使人禁不住立刻看下去。“文苑”栏目,都是经典之作,细细品味,回味无穷;“人物”里,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凸现,真实丰满;“杂谈随感”中,警言妙句,比比皆是。走过“人世间”,被细腻、真挚团团包围,荡气回肠,直抵心灵深处。“言论”充满哲理,“漫画与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看着看着,就生出了感慨:原来可以这样写!有《读者》作伴,像夏日倚靠在沙滩边的椰树底下,像寒冬灸烤着暖暖的火炉。阅读《读者》,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热衷何种生活方式无可非议。有一种生活方式叫阅读,读出真善美,读出人生的喜怒哀乐。

等待的滋味

等待,无时不在。等待,让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饥肠辘辘时,等待一片充饥的面包;情绪低落时,等待一句安慰的话语。小有成就时,等待一束赞赏的目光。

等待与心境有关。快乐时,等待是甜蜜的;落寞时,等待是苦楚的。有时候,漫长的等待也显得很短暂;有时候,短暂的等待也显得遥遥无期。

付出了努力的等待是值得的,徒劳的等待让人唏嘘不已,倾注了真情的等待回味无穷,烙上伤痛印记的等待不堪回首。

穿过瞌瞌碰碰的目光,沿着或深或浅的脚印,爱得这么苦,不爱又那么难,那是忐忑不安的等待。互相爱恋却没有表达出来的心魂俱醉的初恋时期,双方憧憬着激动人心的一刻,那是妙不可言的等待。

走近等待,就走近了痛苦;远离等待,就远离了快乐。有等待的资本,是幸福的。拥有等待,就拥有了期望;失去等待,就失去了盼头。

不该是你的,不必强求;该是你的,跑也跑不掉。犹如一道划好的弧线,每个人都是弧线上的主角,冥冥中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行。有些事,总是弄不清;有些坎,总是跨不过;有些伤,总是治不好;有些情,总是说不出;有些爱,总是得不到。学会等待,就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抚平伤痛,跨越困难。

相聚总是很短,等待总是很长。所以,该说的话,赶紧说吧,别等待;该做的事,赶紧做吧,别等待。在等待中磨炼沉稳、冷静、大度。在等待中积蓄能量,不断充电,从容中等待厚积薄发。如果刚好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最喜欢干的事,那真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十月怀胎,等待瓜熟蒂落。蹒跚学走,等待迈出人生第一步。十年寒窗,等待金榜题名。望穿秋水,等待恋人热烈的表白。袅袅炊烟中,等待儿女放学的脚步。牵肠挂肚,等待远方亲人一句平安的告白。辗转难眠,等待年迈父母安康的信息。等待一朵花的盛开,等待一个人的不期而遇。等待春的嫩绿、夏的粉红、秋的金黄、冬的银白。

等待,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暖或冷。人生很漫长,人生很短暂,人生就在一个一个的等待中。尝尽了等待的滋味,也就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拥有一件好衣裳

天气转冷,趁着周日,一年一度的衣服换季又开始了。

打开衣橱,满满的一柜子。想来我也算是整洁的人,衣服都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的,平日里该拿哪件,闭着眼睛都能第一时间搜索到。只是衣服堆积得太多了,一个衣柜早已容不下,我习惯把当季的放在卧室里的那个衣柜,手一伸就够,换洗也方便;不当季的撤到杂物室的旧衣柜,反正衣服正逢下岗,没有工作职责,也懒得打理。

这不,天一冷,又得把冷落了一季的冬衣给解放出来。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吓一跳,如山的衣服呀。想必见一件,心一动就给买回来了,积少成多呢。况且我是念旧的人,从学生时代开始,衣服一直如宝贝般收藏着;又算是一舍不得大手大脚的人,买了数量可观的地摊货。冬天来了,得给人家冬衣腾地儿。嗬哧嗬哧的,把卧室里一整柜的夏衣给搬出来,又扑楞楞给杂物室旧衣柜的冬衣来个大迁移。折腾了半天,终于大功告成。歇息下来,满意地欣赏着眼前的劳动成果。满眼暖色呀,我的目光顺着悬挂的冬衣滑过,停在一件暗灰色的外衣上。

盘点一下,满橱的衣服,也就这一件最贵的了。拥有它已有六,七年的历史。那一年到外地开会,准备返回的前一天,几个同行硬拉着我一块去逛商场。在“哥弟”专柜前,我们驻足了,售货员特别的专业和热情,一件一件不怨其烦地拿下来给我们比试。当比试到这件暗灰色的外衣时,同行的与会人员异口同声说:“就是这一件了!”细看散发着暗灰色的外衣,很普通的外形,内敛、深沉,普通到放在那儿,眼光轻轻掠过,不会多停留一秒,一点都不显眼。试穿在身上,感觉熨贴、舒心,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一看价格,不得了,超过一千呢!想必我从没一次性花过这么大一笔巨款,吓蒙了。售货员看到我犹豫的样子,忙不迭地说:还有得打折呢。天!打了折后还要一千零几。不过接不来这位中年女售货员的话撞了我的软肋一下,她在一旁笑容可掬地叨念:“女人哪,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同行的伟姐也劝道:“如果还从来没有拥有过,你确实需要添置这样一件衣裳,很多正式场合可以用得上。”我摸摸钱包,刚好,付了这件衣服款之后,还有刚够返回车票的钱。就这样,人到中年的我,第一次为自己进行了一次高投资。

拥有了这件外衣后,着实也心疼了一阵子。左看右看,它确实不起眼。只是每次穿着它,自己就感觉精神饱满,从而充满自信。这是不是也跟化妆品一个理呢,虽然我从不化妆也不会化妆,我就知道,最好最贵的化妆品是用了之后,人变漂亮了,却看不出用了化妆品的痕迹。以后的日子,逢开会、出差,我都会带上它。毕竟一千块呀。它还真是争气。几年过去了,还是静静地散发着暗灰色,容颜不改。这样一来,心底下又暗自得意,算是值了。

主持人杨澜说过:女人呀,特别是中年女人,一定要过得精致。我只让我的生活不太平庸就好。拥有一件好衣裳,一件就够了,它静静地挂在那儿,它属于你。正如人生有一知己,你未发话,对方已明了,那是何等的境界。或只是安静地在一旁,却已让你荡涤心中的烦忧。

我决定把这件外衣作为镇柜之衣,一直放在卧室的衣柜。从此,它不再随着季节迁移。每天,我打开衣柜,我的眼睛都可以搜索到它。它在衣橱一隅,散发着暗灰色的光,我的心,一如它一样平静。


聆听内心的声音


笃守信义 谦诚礼让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笃守信义、谦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笃守信义、谦诚礼让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雷州人精神。雷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雷州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淳朴的民风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雷州人,信用、道义、谦虚、真诚、礼让成为雷州人的精神特质。

不少外地人来到雷州,深切感受到雷州人的热情好客,雷州人与生俱来的粗犷、耿直、豪放、爽快的天性,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矫揉与造作。与人相交要以诚相待。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借先进科技手段,人们之间的交往空间日益宽广,联系方式日益多样,诚实更显得重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表里如一。不要以权势、财富、地位作为准绳衡量朋友。办不到的事情不要空许诺,承诺了的事情要尽最大的能力去做,对做过的事情要敢于担当。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场上,更应该遵循讲信用、重信誉、不欺不骗的道德规范,老老实实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诚待人,散发出人格的魅力,必将拥有一笔无形的财富。汉代在朝当过高官的刘宽,他待人宽厚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有一次,刘宽乘牛车出门访友,遇到一个失牛的人,竟误认刘宽所拉车的牛,就是他所失的牛,将刘宽大骂了一顿,并且将牛牵走。刘宽知道是他误会了,未与计较,就步行而归。后来,失牛的人找到他原来的牛,就将刘宽的牛送回并且向刘宽道歉。刘宽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向他道谢,因为他把牛送回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坦荡相处,不要把个人包得深藏不露,害怕他人窥视到内心深处。让我们摒弃陋习,善待他人,还人际关系纯朗明净。让我们弘扬雷州人精神,笃守信义、谦诚礼让,团结拼搏,共同开创雷州的美好明天。

偷听来的对话

上了公交车,目光在摇晃的车厢扫视一遍,发现最后一排似乎稀稀落落的。小心挪到那个位置,友好地示意他们坐靠拢些后,刚好还空出一个座位。我坐下来,舒了口气。

“这次考试我以为数学考得最糟糕了,谁知竟然比上次进步了呢,考到了57分!”

我侧目一看,原来坐在靠窗边的一个女孩,正对着坐在我边上的一个男孩说话,我刚好把他们挤到同一个角落。女孩说这话时,眼光望着窗外。

“其实你除了数学这一科,其他科目都很过硬,你一定会考得越来越好的。”男孩轻轻应答着,偏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跟。

这两个小孩,应该是读高中的年纪,长得让人眼前一亮。有一种人,看了第一眼就可以归类为“好看”的一类,他们就是。他们没穿校服,女的穿的是T恤配牛仔裤,身材修长;男的一身休闲服,清瘦挺拔。他们看样子都像是练过舞蹈的,是不是刚从排练室出来?我不知道他们从哪上的车,但应该是一起上的吧。女孩这么平静地把“57分”说得波澜不惊,可见他们之间的熟络。他们正走在从稚气通往成熟的路途,青春飞扬,在矜持内敛与恣肆挥洒间跳跃。

“早说过历史应该把那一章节重点背下来,你就是不信。”女孩还是说得细声细语,眼睛依然望着窗外。

“知道你背书厉害,把窍门告诉我,我就不会只是第二名了。”男孩边说边伸长脖子往车窗外看了一下。

“我到了。”男孩站起来,在车子停下来的一瞬下了车。

男孩大阔步地走在大街上,一下子汇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女孩静静坐在那儿,还保持着刚才的姿势。

他们,一方下车时没有回头,没有对视。我却在内心祈盼,这对默契的人儿,但愿以后的岁月会有更多的交集。

两个悦目的人。

正是放学时段,走在我前面的是两个穿着校服裙的初中女孩,背着书包,手拉着手,另一只空出的手各拿着不知名的零食,一边嚼着零食一边说话,不时地发出笑声。两只拉着的手一直不停地晃,有时还晃得特别高,身子随着笑声上下抖动。

“哎,你说,如果有很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多好啊!”一个女孩说。

“就是,要是一百块一张的,经常有一两张,那真是太好了!”另一个马上附和。

“哪有这么好的命,一年到头,也就是春节时才碰上这等好事。”前面那个女孩很老成地叹了口气。

“也有特殊的,就是好多年不见的亲戚一来,有时也会给上一百块。”后面那个女孩纠正道。

说完两个人又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

好多年前,我吃着5分钱一个的馒头,心里描绘着宏图:长大了参加工作后,早餐吃一个馒头,午餐及晚餐各吃两个馒头,每个月得余下多少工资呀......

想来这是两个有着深厚友谊的人儿,手中的零食应是其中一个今天手头比较宽裕的人请的客。上了大半天的课,看不出她们的疲倦。她们憧憬着,发自内心快乐着,一路走,一路洒下一地笑声。

两个赏心的人。

邻居小孩长得虎头虎脑的,自小和我儿子小鲁一块玩。这天我下班时正遇上他父亲接他一块回家,和他父亲打过招呼后,我有事快步急着往前赶。

“爸爸,小鲁的妈妈是坐办公室的,怎么长这么黑呀?”

“别乱说话!”

我在前面还没走得太远,邻居小孩的话我听得一清二楚,但我不好回头,只能装作没听到,继续急步往前走。

童言无忌,却是最真实的。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到村子驻点。到饭点时,村里做饭的小花过来叫我吃饭:“霞姨,开饭了!”我一愣:我刚从学校毕业,21岁;而小花,有18岁吧。但皮肤偏黑的我和皮肤白皙的小花站一块,简直就是两代人,天生的黑皮肤让我看起来特别老成。天生的黑,不是我的罪过,那就坦诚接受,美其名曰保持劳动人民本色。都说一白遮百丑,就是因为皮肤这个样子,当年倒追好几个帅哥都追不上。不过上天既然让我皮肤不完美,其它方面也总不能对我太苛刻吧。

一个让我释然的小小人儿。

从偷听来的话中,我看到了过去的我,想像不久将来的他们。

偷听来的话,其实也不算是偷听,只是我无意中听到的。


在拐角处撞了一下腰


多余的漏勺

星期天,利用空闲时间大搞卫生。清理杂物时,发现窗台搁物架上一把漏勺,蒙了厚厚的一层灰,挤在一个小小的角落,显得很落寞。

我拎起漏勺细细的手柄,欲把它丢进一边的垃圾桶。端详着它白色的网兜、粉红色的卷成麻花辫花边的把子,眼前浮现了那缸五彩缤纷的小金鱼。

儿子读小学时,一次和他路过西湖公园旁边的观赏鱼小卖店,儿子驻足不前,盯着店里的各式各样活泼可爱的鱼儿,眼神满是向往。看儿子喜欢,就让他进店里挑几条。儿子左瞧右瞧,比较了老半天,终于选中了几条颜色各异的小金鱼。满心欢喜地买下,又顺带买了鱼饲料和一个透明的圆形小鱼缸。

捧着用塑料袋简单包装好的小金鱼,儿子像捧着一个宝贝似的,一路哼着歌。一进家门,马上着手开始工作。把透明小鱼缸清洗干净,注入清水,小心翼翼地将鱼儿倒进去。小金鱼从小小的塑料袋里挣脱出来,仿佛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立刻欢快地畅游起来。透明的小鱼缸里,一群颜色鲜艳的小生灵在翻飞,煞是好看。

儿子对自己做主买回的小金鱼很是上心,每天一放学,第一时间冲到鱼缸前,勤快地换水、洒鱼料。我非常好奇从不干家务的儿子,竟然也可以把这活干得头头是道。只是换水时遇到了一个难题:直接把鱼缸的水往外倒,极易将小金鱼一同倾倒出来,掉到地上受了伤不说,还得一条一条用手捡回去。再回卖鱼店一遭,发现原来还有专门舀鱼用的漏勺卖,生意人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到了。于是买回了这把有着白色的网兜和粉红色的卷成麻花辫花边把子的漏勺。

有了这把漏勺,给鱼儿换水方便多了。用漏勺将鱼儿一条一条捞起,调皮时,几条挤在一块,放到一旁准备好的干净的水盆里。慢条斯理地将鱼缸洗干净后,再一条一条或几条挤在一块地将鱼儿迁回老窝。

鱼儿一天天长大,最强壮的那一条渐渐显露出了“头儿”的风范,全身黑溜溜的闪着银光。鱼料洒下去,它总能第一个抢先吃到,其它的鱼儿似乎也臣服它,不跟它抢,对它妥妥贴贴的,倒也相安无事。我有时凑近了看,觉得这些鱼儿头特别大,圆鼓鼓的眼睛夸张地突出,像是极度生气的人。几天不见,就发现它们蹿了个儿,又觉得这真是个有着小小成就感的工程。

这些小金鱼给儿子枯燥的学习之余带来了很大的乐趣。遇到困惑,他对着小金鱼冥思苦想;解决了难题,他兴奋得在鱼缸前手舞足蹈。儿子一走近,鱼儿们就会欢快地聚拢来作欢迎状。大概鱼儿也知道,儿子一来,它们就会有吃的,就会换上干净的环境吧。

天渐渐地冷了。莫名其妙地,小金鱼一条接一条地死了。不断地用漏勺捞出死鱼,小鱼缸越来越冷清,最后只剩下“头儿”和一条金黄色的漂亮小金鱼。“头儿”没有了先前的桀骜,对“小漂亮”也很温柔。鱼料洒下去,总是很斯文地和“小漂亮”分享。更多的时候,两条小金鱼在鱼缸小小的空间里你追我赶,让我想起了“相依为命”这个词,但我明显感觉到,已经没有了先前满满一缸鱼时的快乐。

天更冷了。“小漂亮”在一个黄昏被发现翻着肚子浮在鱼缸水面上,“头儿”满脸悲戚围着“小漂亮”打转,不断地用圆圆的嘴顶着“小漂亮”的身体艰难前行。当用漏勺将“小漂亮”打捞出去后,“头儿”像发疯了一样,在鱼缸里横冲直撞,毫无目的地疾游,不断地被厚厚的鱼缸边沿撞到它夸张的大头。

儿子用画笔画了一条小金鱼,画得惟妙惟肖,颜色、大小跟“小漂亮”一模一样,用胶纸贴在鱼缸边上。透过透明的鱼缸,不注意看还真以为是鱼缸里有两条金鱼呢。起初,“头儿”欣喜地以为“小漂亮”回来了,拼命地围着画像转,执着地不停地转。后来好象发现这“小漂亮”不会动,不是原来的“小漂亮”了,又变本加厉,成了疯狂的转。它似乎也没有停下来吃过一口鱼料,鱼料都好好地沉淀在鱼缸底下。转了两天,强壮的“头儿”安静下来,偃旗息鼓,一动也不动了。

用漏勺将“头儿”打捞出去后,鱼缸空荡荡的。漏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多余的了,被置放到安静的一隅。

今天又看到这把蒙尘的漏勺,我陷入了沉思。这把漏勺,曾带来过欢乐,带来过温馨,也带来过小小的悲伤,即使这几年它一直闲置,它也不是多余的。

正如厨房里的酱料,瓶瓶罐罐一大堆,有的只是用过一次,就是为了一道特殊的菜色,正因为给这一特殊菜色增添了令人难忘的美味,因此它不是多余的。柜子里的衣服,花花绿绿一大柜,有的只是穿过一两次,正因为这一两次难得的惊艳,因此它不是多余的。远方邮寄过来的物品,外层包装了厚厚的纸屑碎片,有了它们的保护,物品才得以保持完好无缺,因此这些纸屑碎片不是多余的。一朵傲然绽放的鲜花,有了周围绿叶的衬托,才显得更加鲜艳动人,因此鲜花周围的绿叶不是多余的。一个部门最不起眼的人,当发挥了他的专长,也会有一席用武之地,因此不起眼的人也不是多余的。

我把伸进垃圾桶一半的手收回来,将漏勺重新置放到窗台搁物架上。

既然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就不是多余的。

买蔗汁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骄阳似火,午间毒辣辣的日光映射得眼前一片跳跃的亮色。这个夏天,真的是太热了!

十字街头拐角的地方,一个戴着草帽的妇女,卷着衣袖,占据一处稀疏的树荫底下,守着一车子甘蔗在叫卖。临近一看,旁边还有一部简易榨蔗机,原来卖的是现榨甘蔗汁。我一阵窃喜,小时候吃的最多的零食就是甘蔗了,自小不知道啃了多少甘蔗,那种清香的甜味至今仍在唇齿间回味。只是不知从何开始,牙齿开始不争气了,再也不敢触碰类似甘蔗之类硬邦邦的东西。现在一看有现榨的,省去了那道“啃”的工序,正合我意。我赶紧过去,想要一杯尝尝。女摊主指指旁边一大堆空的矿泉水瓶,告诉我,如果想要榨满一整瓶,不仅有瓶子送,价格还实惠。我一想,这样也好,还可以拿回家放冰箱冰凉了再喝。女摊主手脚麻利地榨好蔗汁,装好一整瓶递给我。接过来时,我有一瞬间的疑惑,问了句:“你这瓶子干净吗?”女摊主笑容满面地接话:“放心吧,瓶子是我特地定做的。好喝的话记得下次再来呀。”

那天回家后,喝了冰过的原汁原味的蔗汁,味道非常地道,唇齿留甜,久违的感觉一阵阵袭来。

第二天,我把喝完蔗汁的瓶子洗干净后,带在上班的袋子里,心想,路过时总可以再遇到,到时再顺路买回来,况且这次带的是自己亲手洗干净了的瓶子,吃得更加放心。但这天走到上次买蔗汁的地方,没看到卖蔗汁的中年妇女。走完一条街,都没看到她,我有点怅然若失。转而想想,她可能今天到别的地方去了,明儿再来吧。

连续几天,那个街角树荫底下都是空空如也。我怀揣有着空瓶子的包,每次经过,都有意识地看一下,却一无所获。

这天,我又如往日,提起那个袋子准备上班去。临出门时,从袋面上摸到鼓鼓的瓶子,好多天了,它占用了我袋子好大的空间,却无用武之地。我把它拿了出来,如释重负。

当我提着干瘪的袋子轻松走在大街上,不经意一抬头,那位中年妇女,正笑意盈盈地在街角榨着蔗汁!

我从她跟前走过,义无反顾。她肯定不清楚我这几天以来的折腾,照例熟练地忙碌着。

生活有时真会开玩笑,苦等不来,想要放弃时却突然间不期而至,让人措手不及。得不到的不必苦苦追求,该是你的,跑也跑不掉。惊喜也罢,失落也罢,保持一颗安逸之心,在平淡中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选自张朝霞新浪博客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