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100429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高宝军的精彩散文/【北京】王宗仁

点击率:4414
发布时间:2016.06.21

  高宝军的散文,把我引进了我向往了许多年却一直不曾深层了解的陕北大地。那是一个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曾经很贫困曾经很神圣、现在依然不富裕但依然很神圣的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土地的沉重感、感情的凝重感三者并重,就是这本散文集的特色。


  我在阅读高宝军的陕北散文时,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情节,有时是一个人物,都会帮助我唤起所有热恋故乡的带着烙印的许多回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文字传递和扩展了一种信息,而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强化和升华了作品的魅力。作者为陕北写出了精彩的文字,让我感动。


  我读高宝军散文,读出三味在心头。


  作者是陕北土地的见证人、目击者,他参与了陕北生活的创造,所以最有资格为那里的乡情街景写作。他的许多散文都饱含着对陕北民间的深情和敬意。


  人都会被乡情亲情触动,因为乡情亲情最温暖。高宝军写陕北的文字很温暖。他写农家院落:“石块砌成的院墙大气如虹,坐着狮子的门楼朴实敦厚,院内地上的石板在阳光下生辉,窑檐下的穿廊颇有几分庄严;院墙外的场院上堆满了庄稼的秸杆,菜园里的蔬菜发疯地猛长;走进院子,门框上贴着红纸黑字的对联,窗棂间嵌着栩栩如生的剪纸,窑腿子中间的小窑内还雕刻着一个财神爷的神像;窑檐上垒着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墙崖上挂着红彤彤的辣椒串子,窗台上还摆放着几只扭揪趔挂的老南瓜”;


  他写牧羊老汉在河边洗羊:“洗的都是绵羊,山羊不用洗也不能洗,洗了反而容易生病。一样的羊得两样对待,牧羊人忙不过来,必须发动孩子们来帮忙。孩子们最好发动,像一台台性能良好的拖拉机,一踩就着。随着牧羊人的到来,小小的水潭边一片喧嚣,像在青蛙窝里搅了一扁担。洗绵羊前,必须把山羊赶到烈日下的石盖上晒,不能让它们躲在阴凉上,这样会给它们惯下毛病,不利于日后的放牧。看住石盖上的山羊是孩子们的长项,给他们身上抹一层黄泥,让他们和羊同起同坐同晒太阳,是最好的办法。山羊卧在中央,他们睡在四边,那图案像一盘杂色的葵花。山羊卧稳了的时候,孩子们也睡着了,身子是灰的,眼睛是闭的,只有小鸡鸡冲开泥巴仰望太阳”;


  他写九十岁的老汉看村子:“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们会坐在对面的山坡上静静地看村子。一家挨着一家地看,先看旧窑洞,后看新窑洞;先看物,后看人;一边看,一边回忆这一家人早年时的情景。看一阵,叹息半天,嘴里唸叨着一些年轻人陌生的名字。看到自己家时尤其认真,每一个山坡上都有他们的记忆,每一孔窑洞、每一架门窗,甚至每一把农具都有他们的辛酸,看着、看着就不由得老泪纵横。”接下来,作者写到老汉看坟,“最后,他们会把目光定格在自己将要去的那块坟地上,上面是他们父母,两侧是他们早去了的哥哥或者弟弟,往事一齐涌入脑海,他们的眼睛却一片空阔。他们最害怕看到的是自己子孙的坟头,但是那些坟头总是往眼里钻,这时候,他们会匆匆逃离,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像以上这些写陕北风土人情的片断,在高宝军的散文集里随处可见。入乡随俗,对高宝军而言,自然不存在入乡的问题。随俗却少不了。他入得自然且深刻。所以,他写景写到了细处,因为只有细处才藏着鲜活的生活;他写人写到了人的情绪皱褶里,因为只有皱褶里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我始终认为,作家的写作手段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真正考验作家的是你能否从看似相同的生活中觅寻到独特的东西。这一要靠眼睛观察,二要靠思想去扩展。三还要靠联想,想像,联想与现实一碰,就有火花,就有诗意。三者缺一都不行。


  成功运用富有乡俗的细节凸现人物个性,是高宝军散文的又一个特色。


  高宝军在他的散文里集中写了三个陕北女性:陕北老婆、陕北婆姨、陕北女子。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的女人,如何写得不重样,突出各自的特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读了这三篇散文以后发现,他绘声绘色地抓住了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细节,各有区别地凸显三个女性个性。“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是老子的话。只需稍微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问题恰恰是不少的人对细节视而不见,忽视它的奇妙作用。细节虽然不会立竿见影改变某个事物,但是它却可以用积聚的能量潜移默化地变更一些事物。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滴水中包含太阳,就是这个道理。在《陕北老婆》里,高宝军用“吃饭”的细节表现“老婆”的“知事晓事不多事,忍人让人不欺人”的性格:“吃饭时怕饭不够,自己总在最后吃,剩下多少吃多少,剩不下就饿着。有一点好吃的,公公也该吃,婆婆也该吃,他们是老人,应该孝敬;亲戚也该吃,朋友也该吃,他们是客人,‘人情门户要紧’;儿子也该吃,媳妇也该吃,他们活苦重,他们应该关心;孙子更该吃,一口吃不到,孙子无感觉,自己却受不了。落底下来,好的都让别人吃了,自己只能吃不好的、剩下的。”


  这真是细处了,细得具体,细得真实。在《陕北婆姨》里,作者掂着“名字”这个细节把婆姨低下的


  地位写出来了。她们一生都没有名字,“没有孩子时附在丈夫的名下,如狗娃婆姨、二虎婆姨;有了孩子附在孩子的名下,如迎春妈、四宝娘;有了孙子之后,又附在孙子名下,如三娃奶奶、毛女奶奶。”丈夫对她的称呼就更奇怪了,“在家里说话,一不提名,二不叫姓,只是冲着她喊:‘哎’,像叫狗一样,对别人提起她,总称‘我家里人’、‘孩子他妈’。就是死了后,墓碑上也只刻一个‘某氏’。”这些富有乡情味的文字,十分质朴有味,不用渲染氛围,不用营造情境,就把婆姨受人歧视的程度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来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作者写陕北女子的那很有灵性的动感性很浓很强的文字。他是这样写她们豁达开朗的笑:“她们爱笑,梳妆时,对着镜子微笑;洗衣时,看着倒影暗笑,尤其是和伙伴们在一 起时,那笑声更动人。头发乱了,笑;头发梳起,也笑;跌倒了,笑;爬起来,也笑;看见花也笑、草也笑,狗伸懒腰牛反刍,看见什么都笑得‘咕丹丹’的。”这里的“微笑”、“暗笑”写得具体,可捉摸。要我说将跌倒了、头发乱了的笑,写得具体形象些,会更抓人心了。我是主张在散文创作中要写人,没有人物作者的情感就很难渗透其中。当然散文中的人与小说中的人是有区别的,它是写人物的 一侧,写人物的片断,写人物的背影。就是要像高宝军那样,用细节去揭示人物的个性。带着心灵的触动去发现细节。


  托物寄情,借助物与人在互动之中的摩擦引发人们更个性也更深邃的思考。这是高宝军散文的第三个特色。


  读了《陕北的毛驴》、《对面圪梁上一棵树》、《石磨》等托物寄情的散文,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奉献。我要说的是毛驴、树木的奉献精神。任何的奉献,不仅仅是人,包括毛驴、树木,凡是为了别人活着,都是生命的奉献。生命予人、予动物和植物均是有限的。有限的时空与感知度。没有谁不珍惜生命。也许正因为这样,乐于奉献成为人们崇尚的很高境界。“不像骡马那样高大,没有牛那么‘富态’的毛驴,凭着自己的汗水一年四季都在忙,耕地、拉磨、驮水次次都是它,送粪、碾场、驮粮回回得上,但它们从不叫苦喊累,只是默默地劳作;”对面圪梁上那些树,那是一棵杜梨树,是神树,小孩病了去树下叫魂。那是一棵柳树,每当榆钱熟了的时候,树下客人不断,榆钱被采光。那是一棵老柳树,它挺拔的身材被修成窗棂。那棵苹果树,供人赏花,供养果子。圪梁上这些树,“都是不知名的小树,山风抚着它的头,阳光温暖着它的身,它会有什么故事,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知情”;还有那盘石磨,人们离开它麦子变不成面粉,豆子变不成豆浆,它是农人生活的必需之物。


  高宝军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写了这些动物这些树木的奉献精神,而在于他借助它们在与人的互动之中,逼迫他和读他作品的读者去思考,去追问。这是与驴、树木有关而更个性的更为深邃的思考。打量与我们同时代或者上几代的生存者,总不难发现有不在少数的可着劲为别人生存得更美好而奉献的人,他们在耗尽心血后得到的下场并不圆满。难道不是吗?总是负重载的毛驴被嘲笑为“磨道里的毛驴行程千万里,永远踏不上新征程”;那棵苹果树到头来让人“提一把斧头,它被砍了,变成了柴火,化成了灰烬”;那石磨呢?“退出历史舞台,现在都静静地躺在瓦砾中、荒草间”。请关注我们的时代,人们在看见明媚阳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阴影走进视野。幸福的人和落寞的人并存,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此为我读高宝军散文后的一些联想,也是收获。


  读高宝军的散文,我犹如去了一趟陕北,回了一趟关中我的故乡。带走的留下的竟然都是丰盈厚重的黄土。禾苗还年轻,大美陕北正生长着一茬茬精彩民歌,精彩散文。离不开黄土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