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3479258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陈吴森散文特辑(陈吴森)

点击率:8225
发布时间:2016.03.20

陈吴森散文特辑

作者简介

陈吴森,广东雷州人,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雷州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专业三级职称。主要作品有:旅游电视艺术片《雷州之旅》;2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商海情仇》、《通背神拳》;电视剧本《白鹭湾》;雷剧《月亮湾》、《将军石敢当》;长篇报告文学《暖风》、《见证》、《县委书记李昌梧》;文集《守望》;散文《坡正湾之恋》获林业部“美丽中国”全国征文评选优秀奖;《暖风》、《见证》分别获得湛江市文学艺术精品一、二等奖。

坡正湾之恋


每年暑假,我总会伫立窗前,望着飞过紫禁城的鸽群,听着它们远去的哨声神不守舍,思绪又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我和妻子共同的惦记……茅草房还在吗?鸟床还在吗?还有那片赤兰树的林子……

我们的初恋,是从我的家乡,广东省雷州市客路镇坡正湾的鹭鸟家园开始的。

那一年我们读大三,都在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怀着浓重亲情的眷恋,我从北京回到了坡正湾。

那一天黄昏,我沐浴着习习斜阳透过林梢投进来的万道霞光,端详着树上的一窝鹭鸟。这是多么可爱一的家子:几只羽毛未丰的小鹭在窝里头嬉戏着,时不时引颈争鸣。鸟窝上方的那只雌鹭,瓦蓝的冠顶,细长的颈脖,鹅黄的喙嘴,配上浑身雪白的羽毛,是那么的庄严,琉璃般的明眸警惕着,翘身守望。突然,传来一阵长长的鸣唱。雌鸟颤了一下,发出一声悦耳的回鸣,展开双翅飞出了林梢。

我追循鹭鸟的身影遥视,天空突然喧嚣了起来,金黄色的天幕中百鸟翱翔,它们盘旋着、俯冲着、升腾着。树冠上白花花地压满枝头的族亲们欢呼着、鸣叫着倏地冲天飞起,成双成对,舞姿蹁跹。

熟习鸟性的我,预感到一幕感天动地的亲情之歌即将奏响,赶快端起相机等待着那一刻的来临。

雌鸟飞回来了,伴着它的,是一只健美的雄鹭。它们在自己的窝边鸣唱着、飞舞着。而窝里头的雏鹭们则欢叫着,张大它们那黄黄的喙嘴,争先恐后地拱推着,攀爬到窝子的缘边,等待着父亲反刍出来的美餐。

我压住相机的快门,随时准备着按下去。

镜头里的雄鹭终于叼着反刍出来的小鱼出现在了窝旁,将鱼儿送给它的孩子们。然而,就在父亲的长喙即将与孩子们的黄喙接触的一刹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推挤,一只雏鸟掉出了窝外,两只白鹭在枝头吓得“呱呱”地鸣叫!

就在此时,随着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林子的小路上急急驶来一辆牛车,一位时尚的女孩子正为驾驶牛车的好奇而笑得前俯后仰,而小鹭正好就掉在牛车的前方路上!

鸟儿在路上挣扎着,牛车像疯了的一般冲来。

不好!牛车不停,小鹭将葬身车轮底下!我扔下相机,急呼着“停车,停车,快停车!”,一面奋不顾身地迎着牛车冲了上去,终于抢在牛车即将碾上小鹭的一刹那,我扭转了牛头。

鸟儿得救了,我却被牛车撞伤了。与妻子的初次见面,竟然是这样的惊心动魄,却又诗情画意。

之后,我们沐浴在晨光的清辉里瞻视白鹭出林。

我们徜徉在长满红树林的海边观察白鹭觅食。

我们沉浸在金色的黄昏中欣赏着百鸟归巢。

我们相偎在宁静的月夜里,听我讲述家乡的故事:

七十多年前吧,有一天黄昏,我的祖父扛着犁锄,赶着水牛走在收工回来的路上,他觉得口渴,就到小水潭边去喝水。可是,当他用双手捧起水来的时候,突然,他听到了有人在呻吟。

祖父吃了一惊,散漏了手中的潭水,循声找去,赫然发现一个老妇倒卧在地,身边散落着一个破筐,一只破碗,还有一支拐杖。

祖父慌慌张张地摇动着老妇,她没有反应,只见嘴唇微微动了一下。

这人是饿昏了,不救,她很快会死掉!祖父想着,急急忙忙地把她背起来,撇下犁锄和水牛,慌不择路地往家里赶。

老祖父把乞妇放床上,招呼老祖母给她喝水,然后走东家窜西家,为老乞妇化缘米粟。

家乡虽然穷苦,可是人心善啊。乡亲们听说祖父救回了一个乞妇,一个个都赶到我们家里来,东家送来一把米,西家送来一把粟,终于把老妇从死亡的边缘上救了回来。

老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出村的那天,她葡伏在乡亲们的面前,瘦骨嶙峋的身子弱不禁风地长跪不起。

这怎么行啊,就她这副身子骨,如果离开,非饿死他乡不可!

祖父和大家商议着把她留下来,在村边的林子里居住,让她给乡亲们看孩子吧,反正白天大人下地,孩子得有个人管。

祖父的建议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同,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为老妇搭了一间简陋的房子。打那以后,小林子便有了生气。

顽皮的小孩子们在林子里打闹着,追逐着。老妇人急了,冲着孩子们喊:“回来,孩子们,我教你们唱歌!”

透过缕缕阳光的树影下,老妇在教孩子们唱雷歌。

雷歌在透过缕缕阳光的林子里飘溢:“雨仔下下下泱泱,侬去书房坐书窗,先生会教侬会拾,大姐送饭去书房......”

歌声中,孩子们围在老妇人的身边,有的躺在老妇人的怀抱里,享受着她那脉脉的温情。

我的父辈们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老妇人成了我们村里的福星:自从她的到来,大人们便有了依赖,每天下田总要把孩子送来,嘱托给她,心中就有了安定。孩子们更是有了欢乐,林子里整天充满着笑声。她那满头的白发,就是孩子们慈祥的召唤,孩子们从此无病无灾,健康地成长。

有一天,孩子们在林子里捡到一只受伤的了鹭鸟:“奶奶,一只鸟,鸟......”

白鹭鸟在孩子们的捉弄下扑愣着,挣扎着。

老妇人急了,赶紧接过受伤的鹭鸟,抚摸着它受伤的躯体。

这是一只断了翅膀的白鹭,洁白的羽毛就像老妇的白发一样好看。

在老妇人温存的抚摸中,白鹭不再挣扎,它安静了下来,眼睛看着老妇人,哀婉地似乎倾诉着什么。

老妇把白鹭抱回屋里,轻轻地擦去它翅膀上的血迹,敷上草药,用布条给它包扎好伤口,然后把它放到床上,心疼地凝视着它。

白鹭怯生生站在床上,温情地和老妇人对视着。

老妇人向围在身边的孩子们说:“快去抓几只蚂蚱回来,它饿了!”

孩子们“哄”地一声全都跑了出去。

老妇每天把孩子们捉回来的蚂蚱给白鹭喂食,经过十几天的疗养,它的身子一天一天地好了起来,开始,它在林地里试飞着,终于有一天,它在老妇人和孩子们的目光中飞了起来,它久久地盘旋着不愿离去,最后,竟然飞了回来,停在老妇手上。

老妇爱怜地抚摸着白鹭,剪来一丝红布细心地缠套在到白鹭的足趾上,然后再抱着它到林子里放飞,白鹭飞起来了,可是它还是没有飞走,停在了茅屋上方的树杈上鸣叫着,老半天才恋恋不舍地飞上了蓝天。

谁也没有想到,过了几天,天空上传来了鸟群的鸣唱,那只脚上缠着红丝布的白鹭领着一群同伴在林子上空盘旋,雪白雪白的一大片,最后,它们便在老妇人的茅屋上方的树上搭窝栖息了下来。

孩子们每天与鸟相伴,生活中又有了新的欢乐。我的父老乡亲们视鹭鸟为老妇邀来的天外客人,因为它们的到来,使原本寂静的林子充满了生气。

妻子躺在我的怀抱里,深情的眼睛注视着我,显然,她被我父辈们的故事感动了。我抚摸着妻子的柔发,继续着我的故事。

后来,老妇去世了,鹭鸟便年复一年地栖息了下来。我的父老乡亲们把鹭鸟当做老妇的化身,神一般的保护着,不许任何人对鹭鸟有丝毫的伤害。儿时的记忆里,为了鹭鸟,父亲曾经重重地打伤了我娘。

五岁的那一年吧,我出了一次麻疹,好重啊,我昏昏沉沉地睡了十二天,疹子才收了回去,我病得只剩下了骨头架子,身体虚弱得不行。

我娘跟父亲说,孩子得补补身子,要不,将来怕是长不大。

父亲说,没办法呀,家里这么穷。

我娘没有说话,却把眼睛瞄到了屋角里一个很大的鸟笼子上。

鸟笼子里装的,是父亲从林子里把被台风刮到地上的鸟儿捡回家里“休养”的,待鸟儿的身体强壮了又要放回林子里的,我家当时正好收留有几只受伤的鹭鸟。

父亲说,你想打鸟的主意?那不行,你绝对不能动!

儿是娘的心头肉啊,看着我躺在床上瘦骨怜丁的样子,我娘泪流满脸。望着笼子里正在康复的鸟儿,她好象找到了希望,趁着父亲走出家门的时候,突然朝鸟儿跪下,重重地嗑了几个响头,然后颤巍着从里边捉出一只,偷偷地把它杀了,给我煲汤吃。

等到父亲从地里回来,见到如此情景,不容分说,一下子就把我的汤碗掀翻了,没等解释,一个巴掌打过来,打得我娘捂着脸直哭。

“娘!”我撕心裂肺地从床上爬下来,抱着我娘哭喊着。

看着抱成一团的我和娘,父亲好悔呀。我怎么打人了呢?他一巴掌打到了自己的脸上,泪水浸满了双眼,三步两步跑出了家门,奔进林子里,在老妇人的房址前默默地低下头来,任那愧疚的泪水流啊流的,木头人一般栽在那里,祈求那已经远去的灵魂宽恕,为那死去的鸟儿默哀,直到夕阳西下,夜幕低垂。

直到我长大,直到我上了大学,这事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村里的晚辈们。

清晨,我们赶着牛车下田,鸟儿便迎着朝阳飞出,傍晚,当我们踏着夕阳收获,鹭鸟便伴着黄昏归巢,我们相互厮守着,厮守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鹭鸟是十分有灵性的动物,每年的清明节前夕,打前站的鹭鸟一定会准时归来,零零星星地在林子的上空盘旋,似在寻找老妇人的魂归之处。最后的结局令人吃惊──首批回来的鹭鸟一定会把窝子搭在老妇人曾经居住过的茅屋旧址上方!

我和妻子站在老妇茅屋的旧址之处凭吊,早已坍塌的屋子旧处密密麻麻地插满了新旧烛梗、香骨,还有新上的香火,显然,老妇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鹭神。抬头望去,密密匝匝的树枝上,新旧鸟巢迭累,我不禁悚然,难道冥冥上苍真有心灵的呼应?我不得其解,但是至少,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感的寄托!

那一年,母亲已经去世,我又上了大学,父亲一个人住在家里。老人每天所做的工作,除了下田,就是到林子里转,看看有没有掉下来的鸟蛋,捡起来放到树上去,如果有小鸟掉了下来,他会把小鸟带回家给它疗伤。

父亲的住房很窄,几个平方米的房间里放一张床,门口边上放一些饭具,里边就再也没有什么空间了。父亲却在这狭小空间的角落里用竹子搭了一张“鸟床”,当我和妻子出现在门口的时候,老人正在给床上的鸟儿喂食。

父亲楞了一下,看着我们,很是有点尴尬。

我和妻子有点眼热,强忍着泪水,无言地打量着那张寄托着老人无限情愫的“鸟床”。

怕老鼠的袭扰吧,鸟床离地三尺,周边空着,上下左右没有可供攀缘的支物,几根竹子嵌进墙里支起一张竹蔑,几只伤鸟依偎在一起,睡得悠而闲哉。

鸟床的下方铺有一层新鲜的草本植物。我信手抓起一些闻了闻,挺香的,原来是一些野卜荷、土藿香之类的中草药,我回头问父亲。

父亲说,那些中草药放在床底下可以预防鸟病。

我们愕然,面对苍老的父亲,我和妻子肃然起敬,父亲,您太伟大了!问世间情为何物,您不是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答案了吗!

那段日子,我和妻子过得刻骨铭心,回到北京以后,我们的论文《鹭鸟的家园》通过了答辩。天造地设般地,我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一次回乡,心情更觉沉重。

当我们倾心相爱的时候,家乡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片的森林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翠绿平坦的田园、楼群耸立的村庄和207国道的喧嚣。在家乡这方30亩左右的林子,仅存的一片绿洲吧,我们的鹭鸟家园还能书写她梦幻般的神话吗?

可喜的是,回来之后,担忧已经被现实抹去,我们看到的,是鸟儿们的娱乐升平:几千只鹭鸟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尽情嬉戏,无忧无虑地生儿育女,年复一年地繁衍生息,演绎着生命乐园的绝唱......

父亲已经故去,家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生活的摆设,当年父亲睡床的位置已经布置成鸟床,虽然空荡荡的,暂时还没有鸟儿居住,但是,透过窗户里射进来的阳光,我们发现,床底下铺上去的野卜荷、土藿香新鲜地依然吐着芳香。

漫步于鹭鸟的家园,我们发现,林子扩大了,乡亲们锄去了甘蔗、花生,种上能让鸟儿栖息的一些南方特殊树种,如“榕树”、“赤兰”、“甜脾”等,将鹭鸟家园的保护面积扩大到60多亩,保护圈的外围围上了栅栏。

随着新农村建设,家乡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一条硬底化水泥大道环村而建,村民们生怕汹涌而来的旅游车辆惊扰了鸟儿们的清梦,他们在入村的道口上预留了停车场,两百米的路程吧,走过去人鸟相安,自然和谐,为了鹭鸟家园的长治久安,乡亲们未雨绸缪,想得很远很远。

故乡之行,我和妻子心里头充满了无限的宽慰。自然生态的破坏,使得鸟儿的生命环境面临恶变,然而,鹭鸟和我的父老乡亲们却依然如故地厮守在这失去了宁静的家园里,除了爱心的依恋,我们没有更多的解释。我们深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挚心关爱它们,人类能够生存,鸟类──我们的朋友也就一定能够生存!




乾塘的荷花



我与荷花的亲密接触自童年即始。小时候西湖还没建公园,叫西湖塘。数十亩的大塘,边上是西馆,旁边有个龙王庙,通过小径进入湖中心有座苏公亭,年长日久的风雨剥蚀使它很是破败,虽是孤苦伶仃却傲然挺立于凄风苦雨里。或许是上天不忍苏公的幽灵孤独,让哪位不知其名的人间使者无意之间将一些藕节芽头或者莲子之类丢弃塘中吧,池塘的水面上竟然冒出几株莲叶,不久又伸出几柄荷蕾,没几天功夫竟然开出艳丽的荷花,白里透红,更兼淡淡的紫蓝,修修婷婷,艳而不妖,迎风摇曳,多姿婀娜,随风飘来习习的馨香,让人情不自禁驻足流连。更有甚者,荷的藕茎深植于过膝的瘀泥,除了向深处扎根之外,还向广度扩展,形成一个个新的莲节,不断生成新藕,似榕树的根须以“独木成林”的方式繁衍,没几年功夫,整个西湖塘都被荷花复盖,成了一方名副其实的荷塘而蔚为壮观,伴陪着苏公的幽灵低吟浅唱,煞是风流!

然而,物竞天择,荷藕的命运毕竟得接受人的摆布。于是,记不得是什么原因,也记不得什么时候了,人们对荷塘大动挞伐,将荷塘毁了。然而莲藕并不屈服,通过深植于瘀泥深处的残根散茎,顽强地再生再长,很是倔强地抵抗了好几年,在人们坚持不懈的挖掘之下才不得不归于沉寂,铭记于我脑海深处的荷花终于化成了心中的记忆。

当时光跨进2015年,西湖塘荷花的美好记忆已经随着漫长岁月淡淡逝去,留在心头的,仍有一丝赏不到荷花的伤愁。7月3日忽然接到《湛江日报》百花版邓亚明主任电话,让我赶赴湛江,为在湛江市承办的省运会期间开幕的坡头区乾塘荷花节采风。霎时,沉寂于心灵深处的那抹馨香倏然泛起,同时,四十年前乾塘村一个叫做“莲”的姑娘倩影牵动着我的心绪。当乾塘还没有成为今天的莲乡的时候,她就给自己起名为“莲”,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一种必然?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位叫做“莲”的姑娘,她的形象气质,与大自然的莲花竟然是那么地吻合。这么多年过去,明知莲早已是婆婆辈的老妪,可是心中却仍然牵挂,她的风采是否依然,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赶赴湛江。

1974年秋天,我在雷州市卫生学校进修,临开学的时候从湛江市乾塘来了一位叫做莲的姑娘。她的到来,霎时就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

莲很耐看。浓浓的黑发柔柔地披散,似一帘黑色的瀑布垂至腰际,白里透红的肌肤,柳叶眉下那双黑眸水灵灵的会说话一般,看谁都会让人心跳,修婷匀称的身体配上脸蛋上那甜甜的笑靥,圣女一般美得让人自卑而不敢直视。几个月下来尽管大量的男生有色心却没人有色胆,敢向这位圣女一般的美人敞开自己的玫瑰心。

莲就是这么一种清纯、优雅、耐审、耐看,给人美丽享受的圣洁女人。

对于采访,我有一个习惯,进入采访区之后思维便进入构思,一切景物都有可能进入主题的构筑,并且随时都会被新的景物所替代。所以,当采访车进入乾塘之后,捕捉创作灵感的火花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莲的形象早已从我的脑海中隐去,代之而来的是满目尽碧的莲荷。

主观上的揣测,乾塘应该有一方一望无际的大塘,并且水深泥瘀,才有可能出现“接天荷叶无穷碧”的壮观。然而,当车子驶进乾塘区的那一刻我便发现,乾塘的莲藕竟然种到了大路边的农田里。我一头雾水,经了解,才知道这是乾塘人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中的一项壮举!

原来,乾塘地处沿海,农民以种水稻和花生为主,且有部分土地是咸酸地,不适宜种农作物,大量土地丢荒,农业产业化基本没有出路。1993年,退伍军人陈昶宁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从广西引回莲藕种苗在农田中试种取得成功,并且莲藕质量良好。1995年,乾塘镇政府和村干部研究,决定在原本丢荒的坡地上铺上一层薄膜,抽取30-40cm的泥巴置于薄膜再造“泥塘”种植莲藕,取得成功,并在全镇推广,不但解决了土地严重丢荒、农民生计难的问题,还让莲藕成了随处可种的农作物,大受农户欢迎,莲藕种植面积发展到一万多亩。2005年,乾塘莲藕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乾塘镇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乾塘莲藕的引种成功,在为乾塘的农业产业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的同时,打造了乾塘的“荷文化”,催生了乾塘荷花旅游文化节,在湛江市承办省全运会期间进行隆重的文化推介,乾塘的奇迹原来是这样产生的!

车至南寨,满目尽碧,万荷绽放。微风过处,荷香缕缕,满地清芬碧绿的荷叶与含粉带笑的荷花一起随风起舞,摇曳生姿。从观荷台往下看,翠绿荷叶掩映下星点般的芙蓉点缀美到极至,赏之令人浮想连翩,用“荷花仙子凌碧海”、“万绿丛中星点红”甚至“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佳句也未必就能把这番景致描写得透彻,想必此刻,更加瑰丽的妙吟正在文坛高友们“远近高低各不同”文学构想的胸臆中澎湃吧。及至登上村干部临荷塘而建的那幢优雅别致的三层小楼,放眼四望,“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感觉扑面而来,荷香融汇在和风里,把客厅中那淡淡的文化书香与荷塘的意境、情趣合二为一沁入心脾,轻描淡写间将闲情致逸和荷花文化解析得如此透彻!

其实荷花的审美,正如我在卫生学校的那位美女同学莲一样,她的美是审不透,看不厌的!

我们说荷花的色调,那白如果是单纯的洁白,你能一眼看透,就是一种纯洁的象征。那红如果是单纯的火红,你也能一眼看透,就是一种热烈的象征。问题是白里透红,而且那白、那红,调配得那样恰当,她的内涵和风韵就别具一格了,够人品一辈子的。还有那淡淡的紫蓝呢,是不是打上了圣洁的符号?

清晨我们去看荷花,那浓夜的雾露滋布在荷叶上,如水银落地,绝不松散,而是汇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如珍珠般地点缀在荷叶的中心,在阳光的照射下,成千上万颗的露珠折射出的七彩光谱就犹如成千上万颗夜明珠在炫目闪光。而荷花,则如出水的芙蓉,婷婷伫立,一尘不染的清纯,含粉带笑地看着你,洗出你心灵的宁静。

白天我们去看荷花,密密匝匝的荷叶迎风摇曳,弹奏着欢乐的曲调。含苞欲放的尖尖荷角,一副童真未知天高地厚。芬芳四溢的新开荷蕾,半抱琵琶难遮羞涩的美。腰身婀娜的艳荷如仪态方方的仕女红装素裹,翩翩起舞直教人心旌摇曳。碧绿与粉红,在浓淡的相宜中交织出多姿多彩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心旷神怡。

夜里,我们去看荷花,把自己隐没于夜幕,遥看村庄错落有致的万家灯火,在淡淡的荷花香中听清风低吟、蛙虫求偶、夜莺轻啼,岂不慕煞天上的星星?

采访车在乾塘的田野里奔驰,我攸然发现荷花之于乾塘的另一种美:她不似芙蓉国里三湘四水无涯的碧绿,万亩荷塘却是插花式地散布于全镇一百多条村庄的农田坡地、屋后房前,一亩八分、十亩八亩、一百亩、三五百亩……星星散散地点缀着乾塘的大地,小块的如花瓶,装饰着村庄的民居高楼,大块的如荷海,五彩缤纷,滋润着乾塘人的生活,承载着乾塘人的梦想,描绘着乾塘人的笑脸。

乾塘是富饶的,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让这里的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乾塘是美丽的,荷花以她美不胜收的倩影,以及用她的绚丽打造出来的荷文化使她的品位更上一层楼。我想,随着省运会在湛江的召开,随着与之相应的乾塘荷花会的开幕,乾塘将以她如同荷花一般婀娜的身姿态走出深闺,吸引着天下来人到此观光旅游,而名震天下。

当然,乾塘的魁力所不同凡响的是,她的美丽,正如我的那位美女学友,清纯、优雅、圣洁、耐审、耐看。虽然此行没有看到她,但是我看到了乾塘,看到了如同她一样美丽的故乡。只是今天的故乡,小河已经不再弯弯,人们已经不唱过去的歌谣,在《我们的田野》欢快的旋律中,村庄已经变得富庶,生活已经更加美好,她的文化底蕴让人永远也审不透,她的长驻容颜让人永远也看不厌,让游人来了还想来,看了还想看!




霞子和山哥的故事



霞光彩映在米黄色的窗帘上,染浸着淡淡的红晕,乳白色的产房里温馨而且静谧。霞子侧身凝视着熟睡中的蛋子,襁褓中的小家伙红嘟嘟的脸蛋上,小嘴巴吮动着,自然而恬淡,悠悠然地,就想到他爸爸──山哥。

霞子和山哥的恋情,是从那片海域开始的。

霞子的家乡广东省雷州市北和镇刘张村,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旮旯───出北和镇之后一路北往,十几里长的羊肠小道由数不清的崎岖、坎坷和溪流相连,踏透蒿蓬走到尽头却没了出路,漠漠无垠的大海喧嚣,阻断了人烟足迹。于是,这里就成了狗不拉屎的地方。没有办法,上天只好把这一片荒漠丢给了疍家人──海上漂流族。

每天,他们撒下了渔网,逐水拖风,起网收获,那鱼啊、虾啊、蟹啊比比皆是,什么鱿鱼啊、石斑啊、八爪啊、贝类的应有尽有,更多的是,那些五颜六色的热带小鱼儿,喊不上什么名字,却绝对的十分好玩,放进盛有海水的金鱼缸里,它们生蹦活跳的生命力,比金鱼的悠闲来得更有生气。

每天,他们挑上网来的鱼货,到下海、到北和、到乌石……的集墟里换回生活的必需,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文明进程使他们拥有了到岸上生活的权利。他们告别了“吊脚楼”,住进了大院,搬进了大厦,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但是,当上天把这片地方丢给他们的时候,没有人像发地契一样把占有权交到他们手里。于是,蓦然之间大量外地的大马力电拖船、电鱼船、毒鱼船……一古脑儿地闯进了这片海域里拖网、炸鱼、电鱼、毒鱼。这么一捣乎,那海里的鱼啊、虾啊、蟹啊、鱿鱼啊、八爪啊、螺贝啊什么的,大小通吃。

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傻眼了,这么捣乎的话,海里还能长鱼吗?可是没有办法啊,你不炸白不炸,不毒白不毒,如其眼瞪瞪地看着别人发大财,还不如自己也放手干。

于是,村里有人就跟着狂捕滥炸,有人就跟人家合起伙来“大开杀戒”。渐渐地,海牛”不见了,“海猪”消声了,“大鲎”匿迹了,甚至于连一般的鱼类也少得可怜起来……

正是这个时候,他来了,蛋子的爸爸山哥。

山哥来到海滩,村民们十分警惕。1989年以来就听说要在这里建立什么保护区,常常是市里的一批人陪着省里一批人来的。不过,不管哪里来人,总是召集他们开会,宣传一通自然保护条例,散发一些宣传小册子,然后就开车走人。可是这个叫山哥的人很怪异,一连几个月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常常是伫立在海滩边,望着白茫茫的海面发呆。有时也会带来一两个同事,架起“望远镜”、“摄影机”之类的“机器”,对着大海的一个方向,一动也不动地瞄上大半天,然后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记下什么,有时候就直接进到村里,这里看看,那里找找。有时他走进农户,盯着人家的水缸沉思半晌,神经兮兮的。村里的人们紧张了,这人想干什么?他是灾星还是祸水?不管怎么说,得盯紧他!全村人下了这样的决心,他的一举一动就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可是却猜不透他的心思。

过了几个月,山哥走进了村委会,说是为了保护白蝶贝,需要征用40亩地,建立保护区。

这消息一传出,村子里炸窝了:一天到晚猫海滩上为什么嘛,果然没错,还不是为了霸占大海?什么白蝶贝?不就是大贝嘛,贝肉长珍珠的,眼馋啊?那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怎么着?奶奶的,典型的贪官,不打着国家的旗号你能抢得了?还保护区呢,让你这样保护下来,我们还能打鱼不?还能电拖不?还能炸鱼不?村长说,保护区建立起来对我们村是大好事。说得好听,沾点官气的人都这样说话,完全是内奸一个,说不定得了什么好处呢!你打着国家的旗号玩是吧,那就走着瞧!

那些日子,村子里闻都能闻出火药味来。山哥他们倒不以为然,搭个帐篷挂个筹备处的牌子几个人就住了进去。

真挡不住山哥他们的那股锐气。一条船没有的他们租了一艘小艇就没日没夜地到海上巡逻执法去了。每天每天,他们都能扣回一批批的拖网船、毒鱼船,缴获一批批的炸药、处理一批批的作案人。

村子这下子热闹了,夜幕的旮旯里总有一些人在嘀咕着,掇串着。

那些日子里,霞子的心揪得紧紧的,真担心有那么一天会发生什么大事。

可是,渐渐的发现,被山哥他们抓扣的人和船当中,大部份都是外来的毒鱼船和炸鱼船,而村里的小渔船却少有出事,难道山哥他们放了村里人一小码?这让霞子的兄弟姐妹们稍稍地松了一口气。

然而,当他们稍稍地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大事件发生了。

那是一个风高月夜黑的晚上,山哥和他的同事们点着煤油灯,正在讨论未来的保护区办公大楼的建设规划,一些村民在外地大佬的挑拨下冷不防地里窜了进去,手持大棒一顿好打,把帐篷里大部分人打伤了,山哥还被劫持到了山坳坳里打断了几根肋骨。村长说,这下坏了,村子里肯定有人得蹲监狱!

可是,后来的事情并不如村长的预见,村子里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平安无事。倒是听说保护区的人全都住了医院,山哥还住进了重病房。

村子越是没事,村里的人就越是心事慌张,心里想着,说不定哪一天公安就进村抓人了!

村长忐忑地把霞子找来说,霞妹子,你看村里闹了这么大的事,怕是要抓人的,这样好不,趁着他们还住在医院里,你去给他们做个照顾,做他们的生活护理,好生是一桩善事,算我们将功补过吧,求得他们的原谅,看能不能免了我们的牢狱之灾。

霞子无法拒绝,为了拯救村里犯了事儿的兄弟们,她慑生生地走进病房。

山哥打量着霞子说,您是……

我叫阿霞,村里让我来照顾你们的,我怎么称呼你?

嗬。他轻笑着艰难地坐起来。叫我山哥吧,妹子,我年纪比你大。

山哥,这么好听的名字,这么温情的话语,听起来就舒服。特别是从一个大男人的口中说出来,原本对他的敌视渐渐地莫名消失,反而多了一份亲近。

相处的时间长了,霞子从山哥的同事们口中知道,这个慢声细语说话的山哥是这个单位的头儿,万份惊讶他竟然还是正处级的大官。当他们还没认识的时候,曾经以为多大的官也就是一个屁。可是,认识之后就被他震住了,实在不敢造次,霞子只能以恭敬的态度来照料好他,让他旱日恢复健康。

出院的那一天,山哥把霞子带到他的办公室,同事们欢迎的阵势把她尴尬得灰头土脸。同志们早早列队迎候在办公室门口,给他献上鲜花,送上祝福,围在一起问寒叙暖,那股洋溢着幸福的亲热,映衬着她兄弟们的冷漠和敌视,霞子简直无地自容。

山哥把她拉过来介绍给他的同事们。山哥说,这位霞妹子是刘张村的农民兄弟选派来的代表,在住院期间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使我终身难忘……霞子被热烈的掌声包围着,感谢的言语像万支利箭射向她,让她止不住的热泪盈眶。

令霞子万万没有想到,整个事件过后他们村没有受到任何的惩处,很久之后才知道,这一切完全是山哥盯嘱他的同志们藏着掖着,一个字也不准往外泄露。霞子的兄弟们才十分幸运地避免了牢狱之灾,因而对山哥都十分敬畏。而山哥也在保护区启动资金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开通了刘张村到北和镇7公里长水泥路,硬梆梆的从村子旁修到了大海边。从此他们出村赶墟再也不用肩挑手提爬山涉水,骑上摩托一溜烟就进了北和、潭斗、乌石,那份爽快把霞子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和山哥的距离拉近,产生着由衷的感谢和敬意。而对他们的工作也从以前的漠然和敌视变成了坚定的支持。每次发现有大功率的违章作业船,乡亲们马上会向山哥报告。多少次打击行动中,山哥带着保护区的同志们在夜里出海追击外县大型电拖船时,因人手短缺寡不敌众被人绑架,当消息传到村子里时,村子里的弟兄们立即全面出动,驾上自家的渔船追风赶鬼,直到把保护区的同志们截了回来。

那段日子里,山哥常常约霞子到沙滩上散步,看到他望着大海凝神,她就会心生艾怨,白茫茫一片大海有什么好看的。

山哥说他在寻找一个美丽的传说。

原来,山哥是北方人,在海洋大学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说古时候在雷州大海边住着一对贫苦的渔民母子,母亲是个瞎子,常年生病。有一天儿子赶海归来,看到一只大鹬正在啄食一只大贝,于是就把大鹬赶走,把大贝抱回家里,养在水缸中。渔夫万没想到的是,这只捡回来的大贝不但适应了淡水的环境,而且每天每天都把水缸中的杂质吸得干干净净,让老太婆吃到了最干净的水,身体就一天天好起来。最让他不解的是,自从养了大贝以后,渔夫每天打鱼回来,家里总有人把饭菜做得香喷喷的等他回来吃。问母亲,母亲说是有个姑娘来做的饭,每次都是做好饭就走了。渔夫觉得奇怪,一天出海时就躲在附近观察。没多久,渔夫没看准从哪个角落里来了一个年青貌美的姑娘,走进他家里问候老人家,然后十分熟练地煮饭做菜,打扫院落。把渔夫看呆了,正想上前道谢,姑娘却一溜烟走向水缸,眨眼之间就不见了。渔夫好生奇怪,望着水缸中的大贝出神,心想难道我遇到女仙了?第二天当姑娘再次从水缸中走出来的时候,渔夫挡住了她。原来这姑娘确实是从大贝中走出来的珍珠姑娘,为了答谢渔夫的救命之恩,每天都出来为他家里做饭。渔夫欢喜不迭,连忙向姑娘求婚,两人终结连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霞子问山哥,你在寻找珍珠姑娘?山哥说,不,我在等待。等待?对,等待。能等来吗?能来的,这么宽的海,这么多的珠贝,这么长的历史,只要我们给她把家建好了,珍珠姑娘她就一定会回来的……

面对这样的一个痴人,霞子真诚地祝福,珍珠姑娘能早日来到他的身边。

山哥说,如果能够等来珍珠姑娘,她的价值就比得上雕塑在哥本哈根长堤公园的美人鱼了。

哥本哈根?美人鱼?霞子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山哥笑笑,他说这是一个外国的民间故事,传说小美人鱼是大海的第七个女儿。她心地善良,能歌善舞,有着一条粉红色的鱼尾和海藻般浓密的金色长发,有一次王子到海里游玩时遇到暴风雨落水,被小美人鱼所救。因为自己不属于人类,所以她将王子放在岸边,躲在礁石后面望着公主将王子带走才离开。王子醒来后以为是被公主所救,决定要娶公主为妻。小美人鱼爱上了王子,她想变成人类去找他。于是,她决定要将自己的鱼尾变成双腿。她去找深海的女巫帮她,女巫让她用她那美妙的歌喉作交换,她同意了,苏醒后她变成了人。她来到王子和公主举行婚礼的大船上,见到了王子,想告诉他,救他的人其实是她,而不是公主。可是她没了歌喉,成了哑巴无法说话。王子可怜她,收留了她。她每天都为王子跳舞,虽然那双脚踩在木板上是如此的疼痛,但她一直都在为她心爱的王子奉献着。小美人鱼的六位姐姐生怕她变成人类会得到惩罚,就用自己的长发换取了一把匕首,让她将匕首插入王子的胸膛,将王子的鲜血浇洒在自己的双腿上,不然她将在日出之时变成泡沫。但是,她深爱着王子,她不忍心让自己的心上人挨上那么一刀。所以第二天清晨她带着匕首一起跳下海里,变成泡沫消失了,美人鱼就成了爱的象征。在流传这个故事的国家丹麦,人们就在首都哥本哈根的公园里雕塑了美人鱼,让全世界的游人慕名到那里游览……你看,两个爱情故事,一个中国的,知恩图报。一个外国的,为爱殉情。多美!

霞子被美人鱼的故事陶醉了。山哥说,其实美人鱼就是海洋中的珍贵鱼类,你看这个,美也不美?

霞子接过山哥递过来的图片,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不不,这不是什么美人鱼,这是海牛,这是海猪……

对,这就是海牛,这就是海猪,好看吗?霞子摇摇头。山哥又递过一些图片,你再看看这个。

这下了霞子不得不服了,一头母海牛伫立在平静的海面上给它的幼崽哺乳,两只大奶白溜溜的,滚圆滚圆,太漂亮了!

山哥说,你见过?霞子说见过,小时候经常见到。

山哥说,对了,我说嘛,这片大海简直就是海洋生物宝库。跟你说吧,这只海牛他的正式名字叫儒艮,这只海猪是海豚,它们的祖辈在大海中生活了2500多万年,是海洋生物中最古老的物种之一,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海洋野生动物,你说小时候还常常见到它们,可是现在都不见了踪影,还有那些大块头的珍珠贝儿、大块头的海龟们、成群结队的鲎们和玳瑁,都已经少之又少了,知道为什么吗?

霞子能说什么呢?除了心知肚明的滥捕乱炸说不出口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她确实茫然,因而,她只能哑口。

其实山哥已经看透她的“智商”。他说.对渔类自然的滥捕滥杀,表面上是鱼类资源枯竭的原因,其实,它的危害在于斩断了海洋生物生命的链条,这才是自然海洋生物断子绝孙的祸患的根源。

有有这么严重吗?霞子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山哥说,你知道,海底下长有大量的动植物,比如珊瑚、海藻等,这些动植物的空间是海洋动物的乐园,它们在这里嬉戏、觅食,进行弱肉强食的战争。大鱼吃小鱼的结果产生大量的菌类生物,反过来为小鱼小虾还有蚌类啊、贝类等提供食物。但是有些植物如果生长过于繁茂,这个环境就会失衡,大量“战争垃圾”的堆集产生的毒素就会对海底动物产生毒害,危及它们种群的繁衍。这个时候海牛和海猪来了,它专食海生植物,把海生植物的生长维持在一个平衡的基点上,使它不致于疯长而恶化海底环境,同时,它的消化产物又是为海底微生物提供食物,如此相依相存,为海洋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营造一个完整的生命链条,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丰富多彩,才能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营养仓库。

霞子真是叹服,山哥懂得真多,一口气说得她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山哥拿犀利的眼光看着霞子说,你看现在,人太贪婪了,滥捕乱杀太过残酷,电鱼、毒鱼、炸鱼什么手段都用。海牛、海猪捕光了、炸死了,原来捕不完捞不尽的大小渔类,现在都已经少之又少了,有的地方连鱼卵都毒瘪了,不出远海的话,我们已经面临无鱼可捞的境地,再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活还谈什么幸福?

霞子的心口一阵阵的发紧。真的,山哥没有说大话,这些年大海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就现在这种状况,想要恢复过来还有辙吗?

山哥说,关键是我们现在的人要有清醒的认识,大家都参予进来做好保护工作,不然的话,我们会自己毁灭了自己。

盯着山哥那张诚实的脸,霞子看到了这些年来山哥他们从沙滩边走过的一行行足迹……

山哥带领他的同志们走村串巷宣传,或者进户找村民谈心,或者邀请村民到管理局聊天,向他们进行海洋生物保护知识,进行普法教育。同时组织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学生到社区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组织社区中小学生来保护区参观、积极开展“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主题宣教活动等。2008年5月,英国伦敦大学地理系环境与社会研究组裘婉飞博士来到保护区,就“中国海洋保护区管制”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交流国外保护区的管理办法与经验。山哥借此机会邀请他为保护区周边小学以及群众连续开办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大大提高了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为打造珍稀海洋生物的乐园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山哥他们与广东海洋大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紧密合作,开展广东省渔业科技《白蝶贝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中央海洋牧场《白蝶贝增殖放流》和广东省海料渔业科技《大珠母贝养成技术与育珠技术开发》等10多项科研项多次举办大珠母贝增殖放流活动,促进该珍稀动物资源的人工修复。增殖放流了白蝶贝幼苗200多万粒,和大批成贝,大力促进了白蝶贝资源的人工修复,使保护区内许多消失多年的珍贵鱼类重新出现,渔民传统生产渔获量提高,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改善。现实启示中,村民们明白了滥捕等于自杀,只有保护才有出路的道理,从而与保护区增强良性互动,积极参与珍稀动物救护,对误捕、搁浅等各类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实施有效的救助,成功救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宽吻海豚等10多头,以及一批玳瑁、棱皮龟、大珠母贝。

山哥是一位看得很远的人,为了做好保护工作,他付出了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2007年他把保护区列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教习基地”;2008年申请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2009年发起有关环保组织及社区企业、社区群众,联合筹办了“雷州半岛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并将个人所获“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的1万元奖金捐赠给促进会;2011年促使保护区成为国内首家“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积极邀请专家教授们交流合作,使保护区在2007年顺利通过专家审评,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的珍稀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现在,他们正在申请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保护区和村民们齐心协力的共同保护,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正在一步步的得到恢复,美人鱼虽然还没有回来,但是她的使者却已捷足先登。

2010年6月26日下午3点钟左右,刘张村的孩子们正在仅1米多深的海水中游泳、嬉笑打闹。突然,一只宽吻海豚慢慢地向孩子们游过来。眼尖的孩子们大叫起来,快看,“海马”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海马”已经游进了孩子们中间,在他们身边游来游去,成了戏水玩耍的孩子们中的一名成员。孩子们亲昵地抚摸着、亲吻着海豚,和海豚一起在水里尽情地畅游、玩耍。那黑色的精灵也像孩子们似地,时而潜到水里,时而浮出水面。机灵的孩子们找来一个篮球和海豚玩耍,球丢过去的时候,灵性的海豚会用嘴巴顶一下或者用尾巴扫一下篮球,不知不觉玩了三个小时。

天快黑了,孩子们商量着要把海豚送回家。他们游泳着把这只海豚往深水的地方赶,有些的孩子们则跑上岸去,不停地挥着小手向海豚送别。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孩子们的告别声中,海豚似乎不肯离去,每游离孩子们一段距离就掉头折返回来。也许是留恋孩童们天真烂漫,它连续往返了四五次,却始终不愿和孩子们分手。孩子们只好继续跟它又玩了好一会儿,但因为天色太晚了,他们只好跟海豚依依惜别,眼送着海豚慢慢地游进浩瀚的大海。

山哥用他的理念,指导保护区的建设,合理地解决了渔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激发了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2009年,保护区社区7个村委会联名向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写了感谢信,真诚地感谢保护区管理局所做的贡献。2011年7月21日,保护区沿岸四个村委会联名请战,申请在沿海连片滩涂建立红树林生态走廊,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山哥说,海洋生态的环境保护靠我们少数人去做工作肯定达不到目的,我们必须撬动一切社会良知去建立一个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自然,为了这个目标的早日达到,已经被彻底征服的霞子,义无反顾地和山哥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彩映在米黄色的窗帘上的霞光渐渐变淡,染浸的红晕已经消失,产房变得暗淡起来。蛋子调皮地蹬着小脚,撇着小嘴呀呀呼唤。或许他是饿了,或许他是想念爸爸了。

霞子扭亮房内的电灯,轻轻地抱起蛋子,用甜甜的乳汁告诉他,爸爸出远差了,在北京呢,听说国家海洋局正在筹划着在我们的这一片海域,建设一个世界级的珍稀海洋动物保护基地,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等着吧孩子,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侯快到了,美人鱼,她会回来的。




永恒的引青渠



站在鹰峰岭之巅俯视青桐洋,几十里平川金黄金黄的,仿佛一方金盘。随风荡起的金色波浪告诉我,那是成熟的稻海。啊,又是一个丰收年!青桐洋以她坚强的脊梁,名副其实地扛撑起来的,是雷州第二大粮仓的美誉!英利人光荣啊,有金闪闪的溢美光环,英利人幸福啊,有青桐洋的流油富庶!可是,走在英利的土地上,我切肤地感受到的,是英利人用他们的悲壮书写出来的骄傲──奔流于群山底下的地下河──引青渠!

英利人都明白,是引青渠给了青桐洋今天的一切。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眼前的“金盘”是一片苦海:恒古以来赤地千里是雷州的痼疾,青桐洋能是世外桃源?干旱!干旱!干旱!!干旱得这里不能长庄稼,只能长“青桐”!直到建了那卜水库和曾家水库,有了一定的灌溉条件,青桐洋才种上了农作物。然而,雷州又是雷的故乡,雷哮过后,暴雨即来山洪暴发,低洼的青桐洋瞬间又成了“水库”,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庄稼,倾刻间又在此间的泽国里承受着九死一生的煎熬──不用说,十年九不收!干旱、洪涝,双重的恶劣,双重的灾难!世世代代背负着双重灾难的英利人仰望鹰峰,在苦苦的挣扎中渴望着神鹰的拯救!

终于飞来了一只鹰,一只周身披满迷幻光晕的鹰──1974年2月出任英利公社的党委书记李蟠龙。

李蟠龙此行是肩扛重任而来的。

此前,为了消除青桐洋的洪涝灾害,当年的海康县委、县政府前后制定了多个引涝方案,并且一一付诸实施。但是花了几十万元(约合现在好几百万元),包括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挂帅在内,多位的前任们无不因为众多的原因而半途作废。对时当已经打出“苦战一年建成大寨县”响亮口号的海康县来说,引涝工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新来的县委书记瞪圆了眼睛搜寻着,谁是这项工程的最佳主持人?于是,李蟠龙便被推到了火线前。

李蟠龙何许人?他为何成为新来书记的首选目标?

三十岁刚出头的李蟠龙本身就是一位公社书记,时当走红。他治下的公社学习毛著运动在全县仍至粤西地区都声名远播,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以雷厉风行敢斗敢拼著称。但是,他赖以起家的“大斗大批促大干”的工作方法,也着实让许多人吃不消。因此他还背着个“暴君”的恶名。不知新书记对李蟠龙“暴君”的恶名以为然否,反正他是对李蟠龙那种敢想敢干的精神给予了肯定。

下车伊始,李蟠龙带上工程技术人员走进了青桐洋,走进了英利的群山。经过一番勘察,他们设计出一个胆魄非凡的引青工程(由于本工程的基本目的是以修渠的方式把青桐洋的洪涝引出来,所以这个工程叫引青工程,这条渠也就相应地称之为引青渠。)

引青工程自方案设计出来就让人震惊:全长8.75公里,根据地势水平落差,其中可以修明渠6.55公里,而有2.2公里的长度是必须凿通山体,修通一条宽2.5米,高2.5米的拱型暗渠来解决。而众所周知的是,英利的山体是玄武岩结构,地下开挖便是通体的岩石。粗略计算,工程须完成土、石方量15万多立方米,浆砌石5000多立方米,石砖65万块,需用水泥800多吨,沙子3000多立方。在当时每个劳动日值不过1─2毛钱的收入情况下,国家不投入一分钱,动这样的大工程,英利人承受得了吗?李蟠龙没有想这些。他想到的是,干成了引青渠,青桐洋就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与此同时可以使引出来的水充实余庆桥水库的库容量,扩大余庆桥水库灌溉范围内的三元、六角、宾禄、潭龙、红湖、排寮、迈炭等几个灌区的灌溉面积,造福后人的千秋大业;他想到的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斗则退,不斗则修,不斗则垮”;想到的是“没有走不出来的路”和“人定胜天”;他坚信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他提出来的目标是,7天修通明渠,5个月修成暗渠,确保次年春耕前完工。

或许是英利人通过动员大会已经明了引青工程的重大意义,或许是英利人穷则思变的期盼,也或许是“暴君”的声名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惊人的统一:生产队里一切可以调动的物资都调出来──劳动力、“储备粮”(生产队每年夏、秋收分配时,尽管农民分到的口粮有限,生产队也必须储留下一定量的粮食,以备农田水利建设之需)全都拉到工地上去!有些由于长年累月庞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已经掏空了家底的生产队干脆把耕牛卖掉换几个钱。总之家里有没有不要紧,明年需不需要不要紧,要紧的是目前工地上的需要,因为工程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斗争!已经领略到政治斗争残酷性的人们是半点的抵触情绪也不敢有的。于是,一声令下,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斗打响了。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人民战争”式的“大运动”。整个英利的一切工作都环绕引青工程进行。为了保证工地上投入的劳动力每天达到一万人以上,各中小学生部分地停课,所有行业除了保留十分必要的人员应付日常工作以外,一切能上工地的人都上了工地。一时间,青桐洋至余庆桥水库的山野里,红土小道上是人喧喧车阗阗。这是一些体力明显支持不了高强度劳动的人组成的后勤“支前”队伍,他们骑着自行车的、驾着牛车的、操着11路车(步行)的浩浩荡荡人喧牛哞,向工地送水送粮。劳动工地上人声鼎沸红旗飘飘,歌如海,人如潮。这边的人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一边干着,一边欢呼着。那边的人高呼着“苦干一年,誓叫英利变大寨!”的口号,合着开山凿石此起彼落的“叮叮当当”的锤、钎声,开展着劳动竟赛。广播里更是不停地播放着革命歌曲和每时每刻发生在工地上的好人好事以及“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人们简直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进行革命,整个场面就是一曲“革命赞歌”!

奇迹就这样产生了,明渠毫无悬念地按计划在7天的时间里完成!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更加悲壮的凿山造河工程,足以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回想起来都荡气回肠!

引青渠暗渠全长2.2公里,按地理位置的落差,它要穿越的地下,最深的地方24米。按照施工方案,技术员在地面定位,将2公里多的长度分成72个点,点与点之间距离50米左右,具体施工时,在点上挖井至设计的深度,然后向两边平行打洞延伸,直至与相对应的延伸点汇合,可以说设计是十分大胆和科学的。问题是,山体底下是坚硬的玄武石岩层,在完全没有开山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工一锤一锤地敲,一钎一钎地凿。然而,用如此原始的办法开凿至山体底下20多米谈何容易?而且开凿至地下5米左右时,井里便开始渗水,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如此大的劳动量,贫穷的经济环境,老百姓如何承受?

问题是尖锐的,现实是残酷的,但是李蟠龙有李蟠龙的“领导艺术”,那就是他的“斗争哲学”。

应该说李蟠龙的思想是十分“革命化”的。做为公社书记,他亲任工程总指挥,指挥部就设在工地上,一天24小时他是一刻也不离开工地的。他的个头魁梧壮实,夏天就穿一条短裤,上搭一条背心,脚穿一双“牛鞋”(用废旧的汽车轮胎割成鞋底,穿上两条橡胶带做成的鞋,与雷州老百姓给牛做的鞋一个模样,故称牛鞋),冬天不外乎加穿一条旧棉衣。三餐饭从来都是站着吃,常常撂下饭碗就往“有问题”的工地跑。他的睡觉更是谈不上规律,往往是困了伏在桌子上打个盹,醒来就当睡了一觉,虽然家就五十里外的城里头,可是一年到头他是难得有几天回家,有时上县里开会,一出会场就又随车回到工地上。如此的带头作用,其髦下的大小干部们跟着他,再怎么艰苦也是不敢对其阳奉阴违的,因此,这给了他的“斗争哲学”奠实了基础。

李蟠龙把72口井平均分给各个生产队,每队负责3口井。具体要求每口井安排15个劳动力24小时奋战在井口,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你的劳动力不够吗?你的生产队没了口粮吗?你的任务没完成吗?好,“斗私批修”,做做自我批评吧。宣传队员会把你带到各口井去“学习”“参观”“检讨”,直到你转完72口井回来,不管你是否心服口服,你还得完成你的任务。如果你老是“后进”,那你进学习班吧,那里的“学习”可是要比工地上的检讨艰苦得多的,“斗私批修”会开到深夜两三点钟是家常便饭的事。

一个常规的道理:压力往往可以变动力,在压力没有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于是产生了高压之下的故事。

人工开凿进度慢吗?工程技术人员削尖脑袋通过“关系”从南海舰队借来风钻,搞来炸药,采用风钻加爆破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工程进度几何级数地加快。

井里渗水吗?人们就用土办法,将大油桶割开封盖制成特大的铁桶,在井口上支起三角架把水舀起来。尽管原始,还是基本解决了问题。

一个北风凛冽月黑风高的深夜里,田星大队的支部书记林德明得到李蟠龙的口信,让他火速到指挥部。林德明不敢怠慢,从地铺上爬起来,顾不得天寒地冻,穿上靴子一溜小跑来到指挥部。他一脚伸进棚子里,一眼看到昏黄的马灯下,李蟠龙正合衣依在桌子旁打盹。生怕惊醒李蟠龙的林德明立刻抽回脚来往回走。没想到李蟠龙竟然呼喊他:“林德明,你到哪去?”

林德明只得折回身来:“李书记,我......我怕打扰了你。”

“什么打扰我?我就是叫你来打扰我的嘛,来来来,你坐。”

李蟠龙打量着坐下来的林德明,竟然发现他打着一只光脚。

“怎么搞的,那只靴子呢?”

原来由于天寒地冻,林德明的脚被冻麻了,当他从棚子里抽脚往回走的时候,一只靴子脱出来了也不知觉。他尴尬地笑了笑,捡起靴子穿了回去。

“林德明,我问你,你们井上的进度怎么那么慢?”

“李书记,我们那段地下渗水太多。”

“你们是怎么干的?”

“用吊桶打水,可渗水太大,还没打干,水就又渗回来了。”

“不行!你们得想办法!知道吗?想办法!!”

林德明低头沉吟着小声说:“指挥部要能帮我们搞一台抽水机就好了。”

“抽水机?”李蟠龙顿了一下,“抽水机这办法好,可是我们没有,你们也不要‘等、靠、要’,要自力更生,想办法自己弄,反正任务完不成,拖了工程的后腿,我拿你是问!”

林德明回到队里,把李蟠龙的话向几个干部传了一遍。一个干部突发奇思:“他娘的,完不成任务肯定要挨批,咱们好死不如赖活,干脆......”

“怎么样?”

“偷!”

“偷?”

“对,农场那边的机井里有抽水机,咱去偷一部来!”

于是,趁着黑夜,几个干部潜入火炬农场的机井里,把人家的抽水机硬是给偷了回来。

抽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是,火炬农场的保卫组也追过来了。

按理说,这盗窃是犯了法的事,又发生在那么火红的年代里头。可这是“盗窃为公”啊,何况发生在引青渠的工地上!

“一切为了引青渠嘛”保卫组的同志们还算通情达理,“让队里写张借条,用完了归还吧。”

一场纠纷就这么给了结了。

在高压之下派生出传奇故事的同时,我们同样感受到这是一个盛产激情和催生英雄的年代。

三元大队党支部书记俊招伯,其妻郑金英是大队妇女主任,还没生孩子,但是家中有两个老人,日常生活全靠他们料理,而两口子两个“官”,奋战青桐洋要理所当然地打头阵。俊招伯、郑金英夫妻俩二话没说,给老人留下必须的口粮,给水缸挑满了水,卷起铺盖就上了青桐洋,除了三两天回家给老爹老娘挑点水之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会战中去。工地上,他们一人分管一口井,不分昼夜地干,还开展了劳动竟赛。他们的名字在公社的广播中频频出现,今天你的进度是2米,明天我的进度是2.5米,到了后天我又超过了你......如此反复,互相促进,两口子感到非常的自豪,这不但在两个队之间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工地都是一面旗帜。1975年春节,两口子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大年初三,郑金英的娘家人从远处的信宜来探亲,已经到家了的口信带到工地上,俊招伯和郑金英两口子一个口径,让他们到工地来。娘家人深为英利人的革命精神感动和鼓舞,竟然操起钢钎加入到劳动大军中去。

英利的史册上,1976年的2月是黑色的!在这个黑色的2月里,几位年轻的生命饱醮着他们青春的热血,书写了他们人生的辉煌!

青年突击队员陈春,排寮大队人,是共青团员、民兵排长,生产队副队长。大凡上了工地的人都知道,到井下装石块是最艰苦而且又危险的工作,首先是井下缺氧,其次是水浸,再就是工作量大──往大油桶里装石块,一块一百几十斤重,使尽吃奶的力气装不上几块就叫人气喘吁吁,何况一次爆炸过后,起码得装上一百几十桶!最让人担心的是,一千多斤一桶的石块,通过简易的辘轳往上吊起来,万一缆绳出点问题,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偏偏不能让人放心的就是缆绳!因为,在物质条件那样差的情况下装备上好的缆绳简直就是妄想。因此,担此大任的缆绳大都质量很差。虽然大家都知道井下装石的危险性,可是在那个能让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的年代里,青年人总是要抢着干这个工作的,要不,怎么能配得上青年突击队员的称号呢?上工地后,每当大家抢着到井下装石的时候,陈春总是捋起袖子,露出那手臂上发达的肉疙瘩喊道:“我来!”

忘不了1976年2月6日的那一天,当陈春在井下埋头装石的时候,缆绳果真的断了,从井口到井底,二十多米的距离,数秒钟之内悲剧就发生了。当呼啸的铁桶从井口砸下来的一刹那,陈春大呼一声:“危险!”,同时本能地推开身边的四位社员,瞬息之间,陈春就被砸在了井底下!关键时刻他把死的威胁揽给自己,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当四位同伴呼唤着他的名字爬向他的时候,陈春静静地躺卧于青石底下,那么地宁静,那么地安祥!

“革命的好后代,贫下中农的优秀儿女,水利战斗英雄”陈少清,本来已经和心上人定下了婚期,但是听了动员后激情澎湃的她约来心上人,计议把婚期推迟,商定引青工程通水之日再结金兰。到了工地,陈少清巾帼不让须眉,哪里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哪里危险她就冲到哪里去。1976年2月7日凌晨2点40分,一次地下爆破过后,她主动请缨到井下排险,谁也没有想到,意外在井下发生了。当她排除了前面的险情后,背后的一块大石坍塌,重重地压到了她的身上。一个年轻的生命以它的悲壮结束了,她没有等到引青渠通水的那一天,来不及把她的温情献给她的心上人,更没能象我们今天的人一样享受引青渠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但是,她让我们记住了她的名字,并且永恒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田头大队的莫康富,引青渠通水后的庆功会上,公社革委会给予他的荣誉是“人民的好儿子,革命的好青年”。

这位革命的好青年是一位神炮手,上工地以后天天坚持在井下打炮眼、点炮,曾经多次因点炮而受伤。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吓退,反而更加激励他革命热情。1976年2月7日上午,又是点炮的时间。可是,点炮过后却一直没听到炮响,经验告诉他,又是一门哑炮!人们揪心地等待着,5分钟,10分钟,15分钟......半小时过去了,炮还是没有响!怎么办?按常规,有哑炮就得排除,但是,两天前陈春牺牲造成人心的震憾还未消散,当天凌晨又发生了陈少清牺牲的噩耗,这不能不在人们的心里投下巨大的阴影。然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领袖的教导如雷贯耳,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豪情激励下的人们,纵是千难万险亦等闲,死亡已经算不了什么!“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莫康富不容分辩地抢到了前面,从容镇定地下井了。

悲壮再一次发生,莫康富下井不到5分钟,井底传来了爆炸声。

莫康富就这样走了,走得象他的性格──轰轰烈烈!

三天,黑色的三天!三天里死神夺走了三条鲜活的生命!

但是,英利人没有被死神吓倒,他们象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那样,“从地下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了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就这么着,承载着青桐洋人民梦想的引青渠,混和着英雄们的血和无数人的汗与泪,如期在5个月内畅行于英利的大山底下。几年之后,在清算极左思潮的运动中,李蟠龙被指谪“乱批乱斗”而落马,终于在往后的政治斗争中黯然地离开了政坛。

时光易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我们驱车驰骋于山野,俯身于深不见底的井口时,我们只能感受到那袅袅弥漫的蒸气和扑面而来的些许暖风。当我瞪大眼睛竭力探询井底的迷团而眼力所及是一片迷茫时,心里头由不得一阵阵的颤栗,仿佛听到那凿、那钎的叮当,仿佛听到陈春、陈少清、莫康富的絮语,72个坦露的井口连成的地下河里汩汩地流淌着他们永恒的诉说!

如今的青桐洋,再大的洪涝,引青渠能以5立方米/秒的流量,将洪水泄往余庆桥水库,保证青桐洋的农作物安然无恙。平常的日子里,引青渠将青桐洋的地下水以0.3立方米/秒的流量注入余庆桥水库,灌溉西边的几个大洋,造就了数以万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才使得青桐洋、英益洋、以及英利片、土贡片数万亩农田、坡地在新经济体系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

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采访,听老百姓讲述当年的故事,一个感受涌上心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有可能于静寂之中逝去,唯有精神可以不死!

引青渠是永恒的!

引青渠的精神是永恒的!

为引青渠献身的英雄们是永恒的!




大国担当


──随广东省作家协会采风海上丝绸之路想到的



这个世界太大了,两个半球,连太阳也忙不过来,凉暑寒热,只好轮流眷顾。这个世界太小了,一个警察挥舞着大棒,拉起一帮傀儡,就想把地球治理得服服贴贴,把七十多亿人口全都当成他的子民,安安分分地给他称臣纳贡。于是,这个世界就乱套了:镇压和反镇压,控制和反控制,掠夺和反掠夺……满世界战火纷飞阴云密布。可是,这个世界毕竟还是太小了,有一个民族,几千来一直都在思忖着,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驮着这个世界以和平的方式崛起……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授命张骞出使西域,后又差使从长安分南、北、中三路出发,经张掖,过敦煌,穿玉门,西出阳关。摇响悦耳驼铃,踏遍万里黄沙,穿越喀布尔、巴格达、大马士革、德黑兰、白沙瓦、伊斯坦布尔,到亚力山大,把凝聚着炎黄子孙民族智慧的陶瓷、丝绸、茶叶和黄金,驮向中亚、非洲以及欧洲,换回沿路各国的物产如琥珀、香料之属,建立了一条与沿线国度互惠福祉的丝绸之路。

显然,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并没有能够满足汉武帝恩泽四海的威仪,或许,对于大漠孤烟威胁生命的极端考量,刘皇把目光投向大海。于是,他的船队又聚拢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从雷州半岛举浆扬帆,驶出港口,经过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印度、斯里兰卡,随船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所到之处,与当地人民互通有无,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

水陆并进的丝绸之路犹如洁白的哈达,给世界带去了和平的福音,以大国的担当为世界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大汉乃至大唐的昌盛铸就了伟大的辉煌。虽然长达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虽然西方列强工业革命的兴起,虽然强悍的坚船利炮奴役过我们这样伟大的民族,乃至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东方雄狮沉沉入睡。但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打造世界大同美梦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屈服,并且一如既往地萦绕着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东方雄狮从睡梦中醒来,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彻底苏醒,中国以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形象,焕发青春,精神抖擞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2013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同年10月,又在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我们解读这个“一带一路”的辐射范围:向北可与俄罗斯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向东连接东亚另外两个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中亚连接西欧,向南通过印度洋连接到北非,其辐射范围涵盖东盟、南亚、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

这个“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布局,无疑就是我们伟大民族两千多年“中国梦”的延伸和拓展。

曾几何时,“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世界警察拉拢他的傀儡们构筑包围圈对我们实行“围、追、堵、截”,挑衅我们的国门。然而,我们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淡然应对。当我们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时候,他们精心构筑的什么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就全都成了无稽之谈。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从此有能力从容地穿越冲绳主岛和宫古岛之间海域进入太平洋,我们的新型潜艇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潜行到第二岛链附近的关岛游走,我们的海军舰队开启了走向深蓝的新篇章,使世界霸主针对我们建立的海上封锁线成为虚设。为保护我国航经亚丁湾、

索马里海域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积极为外国商船提供人道主义救助,我们的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从2008年12月26日从海南三亚出发的第一批护航编队起,到2011年2月21日从浙江舟山出发的第八批护航编队止,我们出动了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综合补给舰、船坞登陆舰、舰载直升机以及6000多人次,一共完成357批4082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遇袭船舶20艘,接护被海盗释放船舶8艘。营救遭海盗登船袭击船舶2艘,解救被海盗追击船舶7艘,其中包括世界粮食计划署船舶3艘。如此辉煌的成就,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保障新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开通新纪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时机业已成熟。

2014年11月15日,我站在祖国大陆最南端风雨交加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透过沥沥的风雨追视迷濛的大海,600多年前,先祖郑和下西洋的情景历历在目。

当时的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我过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无论郑和到海外交易,还是西洋贡使来华,明朝政府的回赠都十分优厚。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便成绝响。

关于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总量,消息报道早就说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近来又频频报道我们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报道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也不管事实上我们是不是已经位居第一,但是,我们拥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具有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实力。可以说,与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国力相比,新纪元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从经济承受能力上,其实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约决定成立亚投行。根据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其中我国投资500亿美元,持股50%,各意向创始成员国将以GDP衡量的经济权重作为各国股份分配的基础。到2015年3月,随着英、德、法、意等加入,全世界已经有四十多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

值得我们引为骄傲的是,我国从2008年8月1日开通城际高速铁路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为世界经济服务。

有外媒报道称,我国将打造一条贯通17国的“高铁丝绸之路”,这个项目有三条海外高铁线路备受瞩目:一条是计划绕道老挝,连接泰国,经过马来西亚,到达新加坡;一条是从新疆的阿拉山口北上,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再一条是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分别从新疆和东北出发,一南一北建设两条洲际高铁连通欧洲;从昆明出发,建设一条高铁贯通东南亚诸国直达新加坡。这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三大战略方向。而在更远的未来,我国有意与俄加美合作,建设一条横跨白令海峡,长达上万公里的高铁,连接亚美两个大洲。这项命名为“中俄加美”的铁路建设项目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雄心。这条铁路线将连接中国东北地区与北美地区。按照平均35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旅客乘坐高铁有望两天内抵达美国。

当然,世界警察总是不愿意放弃他们的霸权,总是到处想方设法破坏我们的“高铁丝绸之路”,前些日子刚刚搅黄了我们与加拿大合作的高铁项目。但是,和平崛起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世界警察的影响力正在萎缩,任由他们指鹿为马的时代已经过去。据尼日利亚媒体报道,2012年7月中国铁路建设公司就获得了在尼日利亚修建一条长达1400公里的铁路定单,中方将为这个价值120亿美元的项目提供初始融资。路透社2014年11月25日报道,印度铁道部发言人表示,近日将与中国签署协议,就德里与钦奈之间修建1750公里高铁线路提供可行性报告,该可行性研究将由中国方面出资进行。

相信,适应经济发展大势的“高铁丝绸之路”蓝图一旦画出,她呼啸前进的步伐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越走越宽阔,就拿湛江港来说吧。

这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港口,位于广东省西翼,地处联结南北半球、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州、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现在拥有万吨级以上的泊位25个,30万吨级油码头、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和最深30万吨级航道,使湛江港跻身全国十大港口的行列,2008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一亿吨。近年来又在宝满建设了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石油化工码头、5000吨级成品油码头、30万吨级散装货码头。今年前10个月,湛江港货物吞吐量增幅高于全国沿海港口均值,全年港口吞吐量有望突破2亿吨,随着东海岛宝钢钢铁基地、中科炼化等项目的投产,到2017年,湛江港的年吞吐量有望突破3亿吨。

站在湛江港码头,望着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被巨大的龙门吊装上卸下,几十万吨级的巨轮整装待发,望着伸入大海远处的高速输送带中源源不断的铁矿砂从巴西籍的巨轮中卸下,我恍惚之间看到了中国亿吨级以上大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天津港、广州港、青岛港、秦皇岛港、大连港、深圳港、苏州港、日照港、营口港、南通港、南京港、烟台港、唐山港、连云港,以及数不清的大大小小港口的海市蜃楼,都如同湛江港一样,伸出无数的巨臂,吸纳吞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蓦然回首,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大梦,正在现代化的世界舞台上浓墨重彩地展现着。中国设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大国担当的姿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披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她将以美曼的身姿,用经济的姿态给沿途各国带来和平崛起的福祉。我不由得想起伟人毛泽东豪气冲天的诗句:“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选自陈吴森散文集《守望》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