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1039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冯三四散文小辑

点击率:3487
发布时间:2021.03.17

南方的美丽


美丽南方,只因作家陆地的小说《美丽的南方》而得名,并扬名。

驾车沿着邕城江北大道往北行驶,十几公里,便可看到蜿蜒的邕江石埠堤将青瓦房古村落、台湾水果园、胤龙生态园、凤凰园、忠良村等“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片名为“美丽南方”的土地,并将它镶进绿城南宁旅游的曼妙画卷中。

“美丽南方”位于南宁西部,距市中心不过15公里。从市区驱车,沿着江北大道一路向西,没多久便来到青瓦房古村落。步入村中,满眼青色的瓦片、白色的墙体,连地上的石头也是青色的,整座村庄的气质古朴而优雅。房子与房子之间,由亭台、楼阁、小巷、水渠等勾连起来,行走村中,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屋,感觉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里,如梦似幻。

离开青瓦房古村落,继续往前驱车,不久便来到“美丽南方”主景区。迈入景区大门,仿佛进入另一片天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微风拂面、瓜果飘香,鸟语花香、美景如画。一切都是那么有灵性,生机勃勃。

春天的“美丽南方”注定是迷人的,油菜花、玫瑰花、格桑花等争芳吐艳,格外引人注目。你看,油菜花盛开了,金黄色铺满田间,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油菜花虽然没有月季、玫瑰、牡丹那样层层叠叠的花瓣与多变的姿态,却也可以素压群芳。它自始至终的黄色,是那样的充满朝气,仿佛阳光已沉淀在花瓣上。此外,它又是热情奔放的,微风吹过,金波翻飞,远远地便能闻到一缕缕清香,引来无数蜂蝶。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中,偶尔闪过几个少年追逐嬉戏的身影,他们肆无忌惮地撒野,当仁不让成为游人镜头里的焦点。

众所周知,玫瑰花是爱情花。“美丽南方”里的洛克玫瑰庄园,占地1300多亩,如今种植的名贵玫瑰有几十种,种植面积达几百亩。闭上眼睛想一想,当你徜徉在由成千上万朵玫瑰花汇成的海洋里,该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是张泌的“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还是李建勋的“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还是温庭筠的“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我看应该是各花入各眼,各自藏心机吧。我只想说:幸福的人啊,别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闲游玫瑰庄园,运气好的话,会碰上园里开展的体验热气球飞行、花丛钢琴演奏、庄园婚礼演示、萨克斯乐演奏、玫瑰义卖等演出活动,让你既饱览花海盛宴,还能欣赏艺术盛宴。

油菜花开了,玫瑰花也开了,格桑花也是不甘寂寞的。“格桑”,藏语是幸福的意思,寄托了藏族同胞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这种原本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因此,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没想到它移植南国后,没有丝毫的水土不服,还开得如此繁茂,实在令人赞叹,难怪游人们纷纷钻进花丛留倩影。

在“美丽南方”里徜徉,如果沿着邕江,你将体会到那种静水深流的魅力,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律动;如果走在景区的腹地,又是别有一番风情:脚下的道路都是崭新的,一尘不染;视野里,没有奢华的建筑,也没有高端的商品,只有质朴的农田,芳香的花朵和丰收的果实。农庄是简单而别致的,商店里摆卖的都是纯天然食品,还有一些大妈大爷在路边摆卖有机果蔬,吸引游人讨价还价。

百果园内种上四季水果,供游客亲手采摘;蔬菜园内种植三十多种蔬菜,让市民收获乐趣;马场里有蒙古高头大马,让游客策马扬鞭。

逛累了,你可以租上一辆自行车自驾游览。踩着自行车,载上一家人在田间骑行,听着风声从耳边吹过,看着红花绿草扑面而来,空气是清甜的,大小老幼笑哈哈,尽享天伦之乐。

如果你想找一个地方歇歇脚,可以租来钓具,在某方静谧的池塘边做渔翁。如果感到饥饿了,可以走进某间特色的农家乐,点上喜欢的菜肴或烧烤,大快朵颐。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找一家民宿过夜,以洗涤平日里的烦心琐事。

等你吃饱喝足,该去享受一点精神食粮了。“美丽南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相当浓厚的。作为南宁文化发祥地之一,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珠江流域西江黄金水道上重要的古商埠,园区里保存着许多独具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古民居建筑。

斑驳的老屋其貌不扬,至今还泛着深厚的土改和知青文化光芒。可别小看,这里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田汉,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安娥,诗人艾青,国画大师李可染,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等成员组成的“广西省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团”参加土改所在地。广西著名作家陆地,更是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了广西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据说“美丽南方”之名就是来自陆地的小说《美丽的南方》,该书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高校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奔赴边远农村地区,支援那里的土改工作和新中国建设的故事。而忠良村就是该书的创作地,所以“美丽南方”就成了景区之名。为了纪念这段热血青春,景区里应景地设有“岁月痕迹”“知青园”“公社饭堂”等景观和休憩点。此外,“美丽南方”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有历史悠久的平话山歌和傩文化,有纪念三民主义的三民村。

“美丽南方”以最美的景色、最热情的方式、最古朴的风情,迎接八方来客,尽显八桂风情。它不精雕细刻,没有都市的灯红酒绿,它的美是质朴的。它有的只是村前屋后,田野花海,农家果园。身处喧嚣尘世、被金钱的压力驱赶着前行的人们,来到这里可以深深地吸一口气,静静地独处一会儿,给生命留点缓慢的时光,告诫自己别把快乐弄丢了。

因此,有人说“美丽南方”的美在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它宁静、舒坦,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让压力过大的人一个不一样的假期,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也有人说,“美丽南方”的美在于花花草草,在于阳光空气,在于轻松惬意。

在我看来,“美丽南方”的美是一个大自然的集合体,它的每个部分,每个细节,在不同的季节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风景的美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辉映。它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有风景,只要细心观察,风景就在你身边。

“美丽南方”俨然南宁的一块“金字招牌”,格外受大自然的恩宠。每当置身“美丽南方”,我总会想起祥和静美的农村田园生活。假如你身处城市,又想体验农村生活,呼吸清新空气,那里便是一个很好的去处。来到这里,看着天上云卷云舒,你会发现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很快就过去了。

蓝天、白云、大地、暖阳、微风、花海、果园;拱桥纵横的村庄,青砖黑瓦的老宅,碧波荡漾的池塘,柳绿辉映的亭台……你看,“美丽南方”又在吹奏魔笛,召唤我了。


烈士陵园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我们尽情享受眼前和平、幸福的生活,频频赞美蓝天白云、大好河山时,不应该忘记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前往广西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广西烈士陵园位于南宁市长堽路256号,占地2400多亩,始建于1961年,门牌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几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苍劲雄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修缮,园内丘陵起伏,苍松翠柏挺立,各种烈士纪念建筑物风格各异,雄伟壮观,成为南宁人前往缅怀革命先烈的最佳场所。

走进陵园的大门,便来到中心广场。这里是各界群众参观瞻仰和开展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年的“七一”和清明节期间,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进行缅怀活动。届时,在鲜红的党旗下,人们向革命烈士纪念碑行鞠躬礼、献花圈、肃立默哀。纪念碑后面是英名墙,上面刻有逝去先烈们的名字,前面设有平台,供拜祭的人们摆上鲜花。纪念隆重的时日,平台上摆满了红花,寄寓了人们对先烈碧血丹心的赞扬与崇敬。

在中心广场的东面,是邓小平领导百色、龙州起义纪念碑群雕。纪念碑群雕栩栩如生,有的人物举枪扫射,有的挥刀杀敌,有的怒目呐喊,有的整装待发,有的匍匐前进,有的欢呼胜利,再现了百色、龙州起义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以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形象。

在百色、龙州起义纪念碑群雕的正后方,耸立着一幢外观设计肃穆、典雅的两层仿古建筑——广西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78年,1988年进行了扩建,2003年完成第一次装修改造,2011年12月,完成了第二次装修改造。改造后的广西革命纪念馆面积约5600平米,整个展览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两个板块,涵盖了序厅、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国家领导人关爱广西七大组群,展线长约800米,共展出文物151件、照片746幅。在布展内容上,以历史时期的突出事件为线索;在布展主题上,突出表现了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同时加大了对广西各个历史时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英烈的表现分量;在布展手段上,充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以及雕塑、壁画、油画、场景复原等现代展陈技术再现历史,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革命斗争历程和广西著名英烈的事迹。

走进纪念馆,迎面墙上看到一块红布,上书“广西不得了”,旁边的石门上有一副对联,左边是“要革命的站拢来”,右边是“不革命的走开去”,寥寥数字展现了莫大的勇气和决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站起来进行革命抗争。在宽敞明亮的展室里缓缓而行,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我仿佛看到自辛亥革命以来,广西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卷。

1907年12月3日至12月8日,孙中山、黄兴、黄明堂、王和顺在广西镇南关发动了镇南关起义,点燃了“倾覆满清,建立民国”的火把,沉重打击了腐朽、没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反清革命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在广西的雷沛涛、罗如川、高孤雁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志士被捕入狱。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大义凛然,慷慨就义。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中央红军6万多人突破国民党军在赣、粤、湘边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桂北地区的湘江边,蒋介石调遣30万重兵,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经过7天奋战,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胜利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这就是红军长征中极其重要的湘江战役。

1949年1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第13兵团和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在广西省和广东省钦州、雷州半岛等地对国民党军发起广西战役。广西战役,历时30余天,歼敌17万余人,消灭了统治广西25年、在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国民党新桂系。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一面红旗插上镇南关,宣告了广西解放。

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3000多名广西籍志愿军官兵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馆内陈列着已故老将军、老红军、老干部的生平事迹,他们每个人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终生。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在陵园中轴线大道两旁,分布着24座人物雕像——无名烈士雕像。集中反映了广西各个革命时期的无名英雄烈士形象,他们有的怒发冲冠、挥剑杀敌;有的威武不屈、蔑视敌人;有的双手被绑,大义凛然;有的抱枪前进,无畏牺牲。每组雕像的基座都刻有社会各界名人和革命老前辈的诗词,意义深远。正所谓“无名非遗忘,功绩照丹青”。

在陵园内的最高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时期三大景区。抗战景区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有主雕“大刀枪”、浮雕“铜墙铁壁”、和副雕“苦难母亲”组成,反映了八桂军民英勇抗战的艰苦历程;解放景区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是一座散点布局的大型花岗岩群雕,由四个人物头像和一杆枪组成。取名“黎明、胜利、永生”。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的战斗历程;和平景区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是为了纪念解放后在剿匪、抗美援朝、保卫边疆、维护和平和抢救人民生命、保护国家集体财产而牺牲的烈士。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纪念群雕、一座座肃穆的石碑,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壮怀激烈的故事。

烈士墓园位于广西革命纪念馆后方,始建于1961年,2012年改造完成。当时新建了烈士墓园门口、封闭通透式铁艺围栏,对旧的烈士墓位进行装饰、装修,并新建一批墓穴。烈士墓园里青松、翠柏、绿竹傲然挺立,郁郁葱葱,繁花盛开,安葬的是自大革命以来牺牲的171名英烈。

烈士陵园里,还立着数块诗文碑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莫文骅中将题写的“万代英豪”。旁边还有纪念右江游击区烈士、纪念左江游击区烈士、纪念桂中游击区烈士、桂东游击区烈士等碑文。后人们用书法和诗歌,赞颂烈士们的丰功伟绩,表达了无线的缅怀之情。

行走在广西革命烈士陵园里,驻足在一尊尊雕像、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段段文字前,我仿佛听到先烈们冲锋杀敌的呐喊,体会到血与火的惨烈,感受到乾坤扭转的激情。

春风已解千层雪,我辈难忘先烈恩。我们不应该让那些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从眼前匆匆走过。走进广西革命烈士陵园,你可以触摸到战火的遗迹,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接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让自己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热爱生活。


昆仑关


巍巍昆仑,漫道雄关。往南宁市东北方向行驶五十多公里,就来到昆仑山的东侧。昆仑关矗立在公路必经的隘口,隘口深邃,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一眼望去,那种迎面直逼而来的压倒性气势,彰显着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山脚沿着铺满石块的古道上行,穿过林荫小道,绕过一片田地,就来到昆仑关的咽喉要塞,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关楼稳固地挺立在要塞口。关楼拱门上方,“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赫然醒目。

昆仑关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说法不一。一说是“相传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所建”,另一说是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确切的修建时间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昆仑关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设建了。

历史上,昆仑关经历多次战争,关楼多次遭受破坏,损毁严重。后经历多次维修和重建。明朝年间曾两次对古关楼进行重修重建,一次为明嘉靖七年,王守仁率兵前来镇压“八寨”壮族人民起义时,屯兵于昆仑关,遂重修关城,新建关楼;又一次为明永历二年(1648年),桂王朱由榔为抵抗南下清军重修昆仑关,并题写“昆仑关”石刻匾额。至今昆仑关关楼门上仍在沿用的“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珍贵明代关楼石刻。2013年,地方政府重建昆仑关,重建的关楼建筑风格沿袭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昆仑关关楼的风格。基座主体以青石方料垒筑,稳固厚重,基座上砌青砖廊墙,墙体中央立着一座飞檐楼阁。站在城墙下仰望,关楼巍然挺立,雄伟壮观,做旧的斑驳城墙,和关门上的刻字,有着浓重的古风古韵。

昆仑关所在的昆仑山,地势不高,海拔仅有300多米,为大明山余脉,与大明山主峰龙头山遥遥相望。这里的景致与大明山的景观一脉相承,渊源相关。昆仑山周围群山环拱,山上常年郁郁葱葱,山体绵延不断,相依相偎,层峦叠嶂,中通隘道,北高南低。昆仑关正好处在群山迂回曲折的拦腰中部,仿若一剑直插群山腹地,又如卡在食道之咽喉。山体巍峨险峻,坡陡谷深,形成南宁东北面的一道自然屏障。昆仑关显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往来之要塞,是桂越国际交通线上控制着宾邕公路的重要关隘,素有“雄关独峙镇南天”之誉,足见其地势险要和易守难攻。

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而上,来到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前广场东面设置的“魂兮归来”方尖碑阵,碑阵上面记载着国民党陆军第五军阵亡将士的姓氏,约有220个姓氏。方尖碑阵后面是一堵灰褐色的墙体为背景,为博物馆正门外墙,上面嵌着一个大大的“V”字型,用86吨大理石制成,高出墙头,耸入云端,象征胜利之意,代表着昆仑关战役是一次胜利的抗战,是一场保卫和平的战争,是一场彰显民族精神的攻坚战。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是广西唯一的抗战留念博物馆。建筑总高23.176米,占地约40亩,建筑总面积3353.15平方米。分地上一层、地下半层,地上一层,面积3101平方米。分为序厅、浴血昆仑厅、前厅与缅怀厅等四个展厅和一个待建的多功能厅。如今,通过馆藏的1000余件文物,我们仿佛还能感知到当年抗战的激烈程度,眼前仿佛浮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悲壮图景。借助声、光、电设备营造的效果,当年激战的一幕幕得以再现,疯狂的日寇在不怕流血牺牲的战士面前仓皇逃串轰然倒下的狼狈不堪的场面仿佛犹在眼前。

昆仑山上有太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回忆。从昆仑山的南面拾阶而上,台阶前是一个三门四柱的牌坊,是战后人们为纪念烈士忠魂而建。牌坊中门前后横额都刻有“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志墓园”字样,为杜聿明题写。牌坊中门、东西两门的内柱、外柱、背面上均刻有蒋中正、于右任、杜聿明等为烈士题写的对联。东西两门的正背横批分别铭刻有李宗仁、徐永昌、张发奎、余汉谋等人的题词。走完331级花岗岩石阶,来到山顶,一座六角亭迎面矗立,亭内立着纪念昆仑关大捷石碑。

昆仑关到处是关于战争的烙印。由于昆仑关地处桂南天险,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昆仑关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狄青夜袭昆仑关和抗战期间的昆仑关大捷。历史从来没有忘记,昆仑关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完整的抗战中所经历的血雨腥风。

还记得,宋仁宗皇佑年间,宋狄青曾在昆仑关大战侬智高,成就了狄青传名于世的“上元三鼓夺昆仑”传说。昆仑关也成为侬智高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滑铁卢。“狄青上元三鼓夺昆仑”,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团结。

近代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大捷”让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闻风丧胆,几乎全军覆没。国民党军队经过18天的激战,在昆仑关歼灭日军5000余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次残酷而光辉的战斗史。那巍峨耸立的三门四柱石碑坊,是屹立不倒的丰碑;昆仑山山顶的纪念塔,是永垂不朽的忠魂;纪念塔北面建有的三座平台型阵亡将士墓,墓碑上镌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是永不褪色的旗帜。

战争已经远去,巍峨的群山,埋葬忠骨,冰冷的墓碑,安详地屹立,后人的追思,绵亘无绝。那些被铭记在墓碑上的名字,和无法找寻下落的英灵,都将被历史记录,被人们敬仰。他们是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是闪耀的民族光辉,照耀着邕州大地,激励这一代又一代的人团结奋发,维护和平。昆仑关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区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群众团体等,都到这里祭扫、瞻仰、凭吊。

青山依旧埋忠骨,绿水依旧诉忠肠。历史已经远去,战争已经远去,但人们不会忘记,昆仑关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民族团结,为国家尊严流血牺牲的先烈,永远铭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他们的英名将与时代同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与青山同在。


神秘的伊朗


说起伊朗,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石油天然气大国,每次调整原油价格,都会给国际油价带来一定的震动,这种情况在各种新闻中并不罕见。没去伊朗旅游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是从各种新闻报道中获知,通过各种国际新闻,我还了解到,伊朗是一个多战乱、不稳定的国家,甚至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去伊朗旅游很不安全。这些都像一个个谜团,等待我亲自去体验、去解开。

我报了一个旅游团,忐忑地踏上了伊朗之旅。十天的旅游安排,为我揭开了伊朗的神秘面纱,感觉伊朗被外界误读的地方还真不少。撇开新闻不时报出伊朗被制裁等的新闻,伊朗呈现给人们的是美丽、神秘、高贵、典雅、文明,它是中东地区一颗耀眼的黑珍珠,虽不光芒四射,但却光彩照人,耐人寻味。

伊朗,古波斯,自古与中国有通商往来。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合浦始发港出发,延伸到波斯及更远的地方,中国精美的陶器早在千年以前就备受波斯推崇,波斯的地毯等地方特色商品也频繁运往中国。这是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光辉历史。此外,国人对波斯美女想必也不陌生。波斯美女的美名自古享誉世界,在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中,就曾多次出现外国使节向帝王觐献波斯美女的记载,民间史料中也有商人为达成合作而以波斯美女相赠的记录。

我们飞机落地德黑兰机场,我带着向往和谜团,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走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和神秘感。这里往来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占比较大。伊朗民众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在德黑兰的大巴扎,随处可见“MadeinChina”的各色小商品,有种误入中国义乌小镇的错觉。这里的家庭很喜欢到大巴扎逛街游玩,在大巴扎可以看到许多以家庭单位的人群,还有三两结队出行的美女。伊朗的美女果然名不虚传,她们热情大方,身材高挑,面容俊俏,高挺的鼻子,白皙细腻的皮肤,虽然宗教的黑纱遮住了大半个头部,但若隐若现的部分容颜依然美丽得让人动容。她们很热情,笑容灿烂和善,如果你发出邀约,她们很愿意停下脚步,与你合影,这给初到伊朗的我们一种无比亲切的温暖。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信仰在这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女性在公众场合必须包裹头巾,如果不戴头巾,被“宗教警察”抓到,可能要面临严厉教养甚至是拘禁。但受欧洲时尚风潮影响的年轻女性,为了展示美丽,仍然肯冒险拉低黑头巾,露出半个头,展示美丽的妆容和秀丽的长发,宗教警察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里的人们友好、和善、热情,走在街上,不管认不认识,只要你微笑打招呼,他们同样会回以大方的微笑,那笑容自然纯朴,像是海上吹来的和风,令人舒畅。陌生人问路,他们也都热情回应,如果你有需要,他们甚至愿意让你搭顺风车。

要想了解伊朗的古文化,就不得不去波斯波利斯城。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两千多年前的古都遗迹,是伊朗波斯文化的像征,它曾是波斯帝国的行宫和灵都,但因为战争被毁于一旦。放眼看去,古都的历史尘埃仿佛还未褪去,黄褐色的土墙石墙,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一段属于帝国时代的辉煌和荣耀。古老建筑的石柱上雕刻精美,上面色彩丰富亮丽的涂饰依然清晰,惊艳世人,那些精致的瓦片和金银、象牙铸镶嵌的装饰物,彰显出高贵与奢华,大理石的艺术化应用,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富有一种永不过时的艺术气息。

与古都遗迹相媲美的,是伊朗文艺之都设拉子。设拉子公元前6世纪就是波斯帝国的中心,素以玫瑰和夜莺而闻名,伊朗大名鼎鼎的粉红清真寺也坐落于此。粉红清真寺,即莫克清真寺,不管是旅游团出行还是自由行,这个景点都是必去的“网红景点”。它的外墙采用大量精美的彩釉装饰,最为出挑的便是粉红色,也因此被大家称为粉红清真寺。夕阳斜射,透过彩色的玻璃窗,各种颜色的光线交织在眼前,构筑着多彩梦幻的情境,彩色光影和虔诚信仰在这里交汇,古典和现代在这里融合,复杂的情感在内心升腾,突然让人忘却这里是一座庄严肃穆的朝拜之地,只想放声高歌赞美。也许,这也是新一代的伊朗年轻人天生必须背负宗教信条、但天性却渴求挣脱束缚追求自由时尚的矛盾内心的投射吧。莫克清真寺不止是伊朗的宝贵建筑遗产,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唯美艺术品。

我们到访的时间是八月,正是气温最舒适的时节。伊朗属于中东地区,夏天太热,秋冬季节适宜旅行。走进伊斯法罕,会让人对伊朗有更多直观感受和深切体会。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经典景点汇聚的地方,历史上也曾多次作为伊朗的首都,著名的四十柱宫、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伊玛目广场、凡克主教座堂、三十三孔桥,就分布在城市中心周围。在这里,你可以集中看到伊朗的历史、建筑、宗教、自然景观的特色,是伊朗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伊朗的美女、当地居民、历史遗迹、文化名城、自然景观都让人印象深刻,伊朗的美食、风土人情也别具风情,是一个值得一再品读的神秘国度。虽然十天的旅行无法观其全貌,更难以深入去体会,但所见所感皆让人难以忘怀,它深邃悠远的历史,灿烂光辉的文化,多彩丰富的文明,以及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各种古建筑、古遗迹,无数次让我感到震撼,仿佛此行不是初见,而是寻踪问古。


油茶飘香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自然景观秀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一个县,在我亲密接触她之前,她的名字已在我心中响起千百回,她的风姿早已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地轮转无数遍。2020年,一次难得的文学交流活动,让我终于踏上她神秘的土地。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全县人口将近40万,侗族人口占到57%,是壮、汉、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县。说她神秘,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很诧异。是的,说到三江县,们不自觉就会想到程阳风雨桥,三江与程阳风雨桥早已声名远播。2010年,程阳风雨桥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更是让三江县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我说的神秘,除了程阳风雨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神秘体验之外,还有三江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景观。

我到三江县的当天,当地文联领导就迫不及待地邀请我们去风雨桥走一走。建于1912年的程阳风雨桥,不仅保留了建造时的构造和外观特色,它的使用功能也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的人们,仍然借助风雨桥的连接,在江河两岸往来穿梭。延续千年的繁华,始终在这座桥上演绎,从未退去。程阳风雨桥横跨林溪河,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是典型的侗族建筑,木石结构,立在河中作为桥体支撑的五个石砌大墩,依然坚如磐石,水面以上的部分及桥面采用杉木建成,木与石结合,不仅有效地展现材料优势互补的特性,也体现出建筑材料运用及构造的美感。刚走出钢筋水泥建筑笼罩的城市人,走在一座历经百年风雨仍然巍峨屹立的木石桥上,脑海突然生出一种时空转换的错觉,让人仿佛置身在时代之外,或进入了某个与当今时代隔绝的秘密境界。踩在木板铺就的桥面上,浑厚的脚步声随着脚下潺潺的流水,合奏出一曲悠然的田园牧歌。

去过三江的人,对程阳风雨桥的印象都比较深刻;想去三江的人,大多是因为对程阳风雨桥心生向往。但到了三江我才发现,三江值得留恋的风景远不止于此。我们到达的当晚,当地的文友带我们去逛夜市,当地人口中的夜市,就是三江县重点打造的民族风情街月亮街。三江的气温比南宁的低三到五度,晚饭过后,已是入夜时分,气温更低,但到了月亮街,整个场面就不一样了,黄色为主调的街灯从街头亮到街尾,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或拖家带口的一家人,在这里流连徜徉,他们或坐在临街小铺吃烧烤,或坐在奶茶店里静静地喝一杯热奶,看街上人来人往,或穿着靓丽的服饰,和灯光来一场秀,并用手机录像记录下美好的瞬间,或在纪念品店里写着贺卡,把这里难得的心情和美好的礼物分享给心中所想所念的人。冬天的清冷在这里荡然无存,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中,我们也掏出手机,和月亮街上特色的民族建筑合影,临江一排长长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各有特色,各具风格,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把目光所及的美景用手机收录,我们的笑声被淹没在人群的欢笑中。因为这里的建筑有着古香古色的韵味,许多爱好传统古装的年轻人身着汉服、唐服等特色服装来拍照,走着走着,突然走过来几位古代装扮的美女子,让人以为身在女儿国,到了桃花仙境。

民族风情月亮街是三江县重点打造的旅游风情街,于2007年投资3000多万元开发建设,长2000多米,北起古宜大桥,南到三江风雨桥,最大特点是将侗族传统民居与现代功能有机结合,展示侗族文化。整条街由步行街道、民居、商铺、亲水码头、河堤和碑廊组成。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侗族历史文化碑廊,800多平方米的展示区展示了浮雕与阴雕图案100多幅,图文并茂地讲述侗族人民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智慧的侗族人民,创造了无数的民族文化,也传承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优秀传统依然闪耀着光辉。

侗族的先祖是智慧的,他们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为后世子孙的繁衍生息觅得了一处生生不息的福地。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临水而聚,凡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周围多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从水文图上看到,三江县境内有大小河流74条,这些河流纵横交错,编织着侗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流淌着侗族人生生不息的传承血脉。河流滋润了大地,浇灌着侗族人的心田,造就了侗族人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个性,他们崇尚传统,传承传统,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每到民族节庆日,这里的人们快乐似神仙。

三江侗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憧憬和向往,他们用歌舞的方式给生活增加仪式感,不管是欢度春节、祭拜祖先、庆祝丰收、唱诵劳动,他们都赋予节日的形式,因此三江县也被誉为百节之乡。三江梅林大歌节、和里“三王宫”庙会、富禄“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早已蜚声海内外;侗族多耶节更是成为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一年一次的三江侗族文化盛宴,中国侗族多耶节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十大最具民族特色节庆等殊荣。每到节日,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唱啊,跳啊,笑啊,好不热闹。热闹的节日里,也是年轻的侗族青年男女寻找对象,遇见爱情的好时机。

爱唱歌跳舞的三江侗族人,也爱喝油茶。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一天之中,不分早晚,想起来就喝。推己及人,因为自己喜爱油茶,所以也分享给远方的来客,因此油茶待客成为侗族的待客之礼。将土生土长的茶叶翻炒,酌以生姜、蒜头等一同敲打,打溶,打出香味,然后加水煮开,小火慢煮,煮出茶的营养和香味,这样做出的茶馥郁浓香,沥出茶汤,配以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盐等,不仅可口开胃,还驱寒暖身。打油茶虽制作工艺并不简单,但凡有来客,侗家人总是打油茶以待之,真诚且热情。“山歌唱起来,这边唱来那边和”,“一碗油茶敬亲人”,淳朴的侗族人民用真情款待客人,他们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唱出心中最真的情,给舟车劳顿的旅客端上一碗暖心暖胃的油茶,他们用自己淳朴的方式,把客人留下,把朋友留下。从民族风情月亮街游玩回来,已经是深夜时分,朋友邀请我们喝碗油茶再走,暖暖的油茶喝下肚,顿时觉得全身暖透,一天的劳顿也消失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淳朴的侗家人,用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国家民族政策引领下,三江打造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三江的节日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人们依然传承着代代流传的民族传统和民间文化瑰宝,但靠特色旅游和民族文化走上致富路的侗家人,已经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我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侗族传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一个山叫大容山


“一峰相送一峰迎,千里崎岖路不平。峭壁泉声晴亦雨,悬崖云影暗还明。岚拖翠黛重重绿,涧泻深溪隐隐情。回首夕阳迷路径,耳边犹听鹧鸪鸣。”没登大容山之前,我就被这首诗给击中了。诗名叫《登大容山》,乃清代玉林女诗人文祚娴所作,描述的是大容山风景之美。

大容山,地处郁江平原与玉林盆地之间,分布在北流、容县,桂平和玉州区四个县(市、区)。属勾漏山脉余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6公里,宽25—30公里,山体庞大,山势雄伟,山峰连绵,海拔800米上下。主峰梅花顶海拔1275米,是桂东南的最高峰。山地内多溪流注入郁江、南流江及北流江。

身为一名玉林人,大容山作为家乡的最高峰,如果没有攀登过,心里仿佛欠下一笔债似的,于是我寻了一个机会前往。那天,我驱车来到北流市区,再从市区驱车前往北流市民乐镇,继续往前走,一路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道,没多久,“大容山森林公园”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此去大容山,目之所及,心之所触,皆是惊喜。倘若要一个字来概括,我觉得是一个“趣”。

首先说趣史。大容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公元917年,南汉高祖于今广州称帝,同中原帝王一样封禅,将大容山封为“南方西岳”,可见其地位之高。《金通志》载:大容山“高五百余丈,周围千余里,以其迥阔无所不容而因名大容”。该山脉从北流市东部延伸入容县松山、城厢乡交界处,距县城12.5公里,连绵起伏,于县境东北部延伸。山体土质为红砂土,宜林木生长。因山高气寒,旧志载:“盛夏有霜。”冬季山顶常结冰,堪称奇观。古代将“大容积雪”列为容县八景之一。唐代,唐太宗下令全国州郡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原铜州改名容州。明洪武年间,容州改为容县,大容山为容县县名之源。

其次说趣水。在大容山看水,有三处地方不可遗漏,一是南流江源头;二是莲花瀑布;三是九瀑谷。

玉林的母亲河南流江起源于大容山的溪涧草甸中,涓涓溪水淌出玉林文化的古往今来,引发后人无穷想象。大容山作为南流江源头,鸟语花香、泉鸣涧谷、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更让人着迷。

莲花瀑布分上中下三个梯级,落差几百米。在下雨天气里,气势磅薄,瀑布的水量很大,隔着远远的人就可以听到它冲击岩石的水流声。传说这瀑布是孙悟空当年做弼马温时,放马放到这里,看到这里美不胜收,土地肥沃,于是在这里停留,摘野果饮泉。不料孙猴子吃饱喝足,又在这里撒起尿来,马儿们看到了,也学弼马温撒起尿来。这一撒可不得了,马尿经年不息形成了瀑布。所以,莲花瀑布还有另一个名字——“马吊尿”。嘿嘿,神话故事就是有趣而接地气。

九瀑谷属于群体型瀑布,形态各异:相依瀑布缠绵悱恻,几可联体;川流瀑布川流不息,绵绵不绝;三折瀑布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织机瀑布轻怜蜜爱,欲罢不能;双头瀑布破镜重圆、悲喜交加……如此说来,九瀑谷堪称一名多情的女子,正等着你去爱抚呢。

再次说趣山。大容山山体庞大,有名有姓的山峰不胜枚举。山要想被人记住,名称须有趣。比如天井岭,该山顶有一口泉水,长流不枯,故得名。比如母鸡寨,形似就巢母鸡,故名。比如状元岭,相传明代一个商人急病亡于山傍,白蚁衔泥将尸体埋没,其后裔考中状元寻祖于此,故得名。比如香山顶,该山原来生长野菊花,花香遍地,故有香山顶之称。比如望君山,该山地势险要,民国初年常被土匪盘踞,曾是“望君贼”的巢穴。比如三猹岭,由三座山峰组成,状似三猹相互对望,故名。比如鸡冠岭,因顶峰状似鸡冠故名,据说山顶曾有一滴水石泉,大旱之年亦不枯竭。又如双坟顶,据传在该山顶曾并列着两座坟墓,故名。所以说,人们的智慧是强大的,简直是一座山就有一则故事。

最后说趣境。人置身大容山中,漫步高山草甸,凝视高山湖泊,瞻仰高山飞瀑,聆听高山圣诞林,不禁大呼:“我在天上了!”赶上下雨天气,但见周边轻雾流动缠绕着,风时而温柔时而强劲,时而蒙胧时而清晰,如梦如幻。

此外,你还可以在大容山上露营,清爽地洗一个森林浴或雾浴,让心灵变得清净自然。至于露营的地方,在众多景点中,高山圣诞林应该是首选。其实那是一片松林,只是它并不普通——松林边湖水波光粼粼,清风凉彻心扉,别有一番情趣。这里堪称大容山上最漂亮的地方了,草绿水清风凉,难怪很多自驾游的人都喜欢到这里露营。据说这里的负离子含量很高,多呼吸一分钟等于延长寿命3秒钟。

白天的大容山是绚烂多彩的,夜晚的大容山也是一幅迷人景象。躺在草地上,仰望夜空,只见星河灿烂,干净透彻,仿佛黑色的天鹅绒缀满了闪耀的钻石。如果能约上三五好友漫步闲庭,仰望星空,畅谈人生,岂不快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往大容山旅游,最好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因为大容山很大,徒步走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跟团游,自驾游,你也可以在民乐镇包一辆摩托车,由当地人载你上山。试想一下,你一路乘着摩托车在山道上驰骋,一路聆听当地人讲述种种传闻趣事,也不失为有趣之旅。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大容山就是这样,集山水文化于一身,汇妙境趣史于一体。那天傍晚,我是依依不舍地下山返回城里的。

趣境大容山,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龙虎山


广西多山。其中不乏猫儿山、十万大山、圣堂山、大容山等名山,但以动物闻名的恐怕只有龙虎山。有人说龙虎山形如游龙,状如踞虎,故得名。我辈是肉眼凡胎,看不出龙虎山的地理或风水奥秘,倒是被山上的“猴群”给看惊了。

龙虎山位于南宁市郊隆安县境内,距市区83公里,是中国“四大猴山”之一(四大猴山包含海南的猴山(猴岛)、四川的峨眉山、广西的龙虎山、黑龙江的大兴安岭)。从南宁驱车前往龙虎山,不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绿树相伴,当你抬头看到路旁的大树上,或蹲或立着大大小小的猴子,憨态可掬地迎接四方游客时,那就意味着龙虎山到了。

据统计,目前龙虎山境内繁衍着3000多只猕猴,应该是我国四大猴山里面猴子最多的。这里的猴子不仅数量众多,也是最具个性的。我曾经近距离观察过龙虎山上的野生猴群,因此知道它们的一些趣事。

龙虎山上有4大猴群,按照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可以分别命名为“迎宾部队”“空军部队”“陆军部队”“海军部队”,此外还有一些不进群的流浪猴。

走进龙虎山景区大门,不久便走到一片空地和几棵大树,这里是“迎宾部队”的地盘。“迎宾部队”,顾名思义就是游人最先看见的猴群,猴子们主要是跟客人讨要食物为生。由于经常跟人接触,这里的猴子胆子很大,不仅会顽皮地爬上游人的身子,跟游人合影留念时也大大方方。

“空军部队”的地盘,在风雨桥以及龙山寨附近。这是景区内最大的猴群,据说有约800只猴子,它们猴多势众,占领着这里的一大片高山和树林。说它们是“空军”,因为它们善于飞檐走壁,也喜欢吊在钢丝上取游客的食物。不过,“空军部队”的猴王是不屑于下来吃游客食物的,因为猴王和它的拥护者占据山上野果最多的地方,坐拥一群“佳丽”,享受天伦之乐还来不及,哪有闲工夫为生计发愁?

“陆军部队”的地盘,位于百花寨附近的山下。这个猴群是最具个性的。游人走着走着,不知不觉闯入了“陆军”的领地,猴子们看到了,一下子围过来讨东西吃。这里的猴子也是不忌惮人的,不仅会爬到游客的身上,配合拍照,看到游人手提包里有吃的,还跳起来抢袋子。更有甚者,不仅把手提包给抓烂了,连人也挠伤了。

告别了“陆军部队”,乘筏沿江而下,便来到“海军部队”的领地。这个猴群可能是全国最会游泳、会潜水的猴子。它们在岸上时,跟其他猴群看起来没什么两样。倘若游客往水里投花生米,岸边或树上的猴子看到后就会大为亢奋,纷纷从树上倒挂下来取花生米,给你现场表演“水底捞月”的绝活。有的猴子实在太馋了,直接跳进水里取花生米。我就亲眼目睹过一只还在带宝宝的猴妈妈,奋不顾身跃入水中抢吃花生的情景。

如果你凑巧遇上猴子开饭的时间,那个场面才叫壮观。随着一声哨响,分散在龙虎山四面八方的猴子仿佛得到一道命令,刹那间枝叶晃动、地动山摇,快速奔跑的猴子纷纷朝一个地方飞奔而去。树木为之“让路”,鸟类为之“飞天”。都说人以食为天,我看猴也是以食为天。

在景区里的停车场或路边,经常看到一些猴子过来向游客讨要食物。这些主要是流浪猴。流浪猴来历复杂,有些是争夺王位失败而被赶出猴群的,也有些是别的原因被赶出猴群的。它们看似自由,但在野外遇到天敌野兽攻击时得不到猴群的保护,日子并不那么好过。

猴子是群居生活,成为猴王意味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外带领猴群抵御外敌、保卫领地,对内享有优先的食物权、交配权。我那次龙虎山之行,就看到一只得意洋洋的新猴王坐在高高的石头上,等着它的臣民把向游客讨来的食物献上。

猴王身上的光环固然令人羡慕,但它诞生的过程是动人心魄的。每年秋季的“猴王之争”堪称龙虎山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那些天里,漫山遍野都是猴子们的尖叫打斗声,场面相当惨烈。听导游说,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母猴的发情期,有些公猴为了抢夺交配权而向在位猴王发起挑战。在位猴王领着一帮手下迎击挑战,一起厮打挑战者。届时整个山头猴声鼎沸,有时持续几天,来回争战几百回合。如果挑战者输了,就被赶出猴群,甚至被追杀;如果挑战者赢了,就成了新的猴王,把老猴王赶出猴群。而之前帮老猴王呐喊助威的猴子则见势倒戈,成为新猴王的拥簇。据说,龙虎山“空军部队”的某一任猴王,虽然打赢了对手,但嘴唇也被对手打破,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猴王争夺战的残酷和优胜劣汰的法则。

其实,观猴有时就是观人。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场景。好在人是会忏悔的,因此我们不要笑着看猴。

总之,龙虎山里既没有龙,也没有虎,只有数不清的猴子,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因此,与猴共舞是龙虎山的佳景。在这里,随处可见灵猴习藤攀树的美影,随时享受与猴牵手、投桃抱猴、林间戏猴的乐趣。只要你愿意,还可以泛舟载猴,共赏林间美景的意境。

关于龙虎山之行,我只有两点忠告:一是单枪匹马不宜前往,因为猴子们极具霸气盗气,看见你人少,可能会大肆欺负你,让你手忙脚乱,狼狈不堪;二是不喜欢动物的人别去,虽然猴子们憨态可掬,难保它们会突然“翻脸”,跟你来一个亲密拥抱,让你防不胜防,哭爹喊娘。


春色满青山


“青秀山”三个字,集合在一起,韵味悠长,读着这三个字,眼前仿佛就有青山碧水,秀丽风景的画面,给人无限遐想。若是拆分出来,“青”字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秀”又让人联想到风景秀丽,“山”更是让人有亲临其中一睹为快的冲动。

每次听人说到“青秀山”,都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想要去看看的冲动。每次都以为只是去看看,但只要进入青秀山的领地,总是流连不舍,在这里,时光仿佛慢下来。但去了无数次,还是没有哪一次能把青秀山走完。

因为,青秀山实在太大了。

青秀山风景区坐落在邕江畔,规划保护面积13.54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6.43平方公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科研科普为一体的著名风景旅游区。拥有迁地保护和园林造景完美结合的经典之园千年苏铁园,独具热带雨林特色的生态园林景观雨林大观,全国最大的自然生态兰花专类园兰园,有壮锦广场、青秀山友谊长廊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景点,有东盟友谊园、状元泉、董泉、龙象塔等人文景观,还有具有鲜明亚热带风光特色的棕榈园、芳香色艳的香花园、桃花岛等知名景点,以及观音禅寺、水月庵等佛教名刹,景区内有五十多个景点。早在1989年,青秀山风景区就被评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评为南宁市“十佳旅游景点”,2014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广西十佳景区”之一。

第一次上青秀山游览,是在一个寒意未消的春日。春节刚过,青秀山就成为市民踏青的好去处。人们携家带口上青山,呼吸新鲜空气,赏兰花,听鸟鸣,放风筝,看满山的杜鹃花开,和桃花岛上争奇斗艳的桃花。走到哪里都是人声鼎沸,随处落脚,抬眼都能看到鲜花和绿树,没有一块空地是闲着的,处处是景致,像是进入了春天的童话。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仿佛人踩在土里不动,也能像四周的花草树木一样发出新芽,长出新枝,也能像盛放的花朵一样开出花来。人自然是不能像花草树木那样生根发芽开出鲜花的,但可以看到,到这里来的游客,因为周围的花草树木,因为这山上的美好景致和舒服空间,脸上都乐开了花。春天的青秀山,简直是生命的乐园,各种植物,各色人等,都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土壤。

要是刚好遇上雨天,那就更有一番景致了。雨天的友谊长廊,仿佛是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庭院回廊,雨水滴长廊顶上的青瓦,发出“滴哆滴哆”的响声,像是谁在用筷子敲打着瓷碗。如果是漂泊大雨,雨水滴在瓦片上的声音则显得浑厚而有力,像是远山传来的小和尚敲打木鱼的声音。雨水顺着屋檐落下,一直落到地面,像一条连接线,悬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随着雨量的大小不断变换着,或粗获细,时而像是一根银针直插入土里,时而像珠帘垂挂在眼前,时而又像细细的丝线,被夹带着雨的斜风吹得飘来荡去。雨水沁入土里,散发出一股特有的青草和泥土混合的清香,让人仿佛置身在一望无垠的绿野,又像是处在没有人烟的幽谷之中,心境得到全然释放,一种舒缓的暖流在身体里平静地流淌,眼前竟是纯净美好,没有一丝杂质。被雨水冲刷过后的树木也焕发出一种近似不真实的新绿,嫩的叶子嫩得绿中带黄,老的叶子墨绿得泛光,树干也仿佛吸饱了水分,显得饱满而硕壮。

山中的雨天晴天,可以随意切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转眼就可以晴天劈日。躲在树下,望着刺眼的太阳,只感觉到强烈的光刺痛双眼,却不觉得燥热,清凉的山风吹过,夏日的酷暑仿佛被过滤掉了。

每到夏天,青秀山就变成许多市民的避暑胜地。古诗有云:“青山四时常不老,游子天崖觉春好,我携春色上山来,山花片片迎春开。”在古代,青秀山已是邕南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青秀山海拔高度82米至289米,从门口沿着步道往上走,蜿蜒但却不陡峭,两旁的树木四季常绿,奇山异卉,四季常开。夏季时,草木更胜,花开分外娇艳。太阳火热地炙烤着大地,但在青秀山上,遮天蔽日的树木让你仿佛置身在天然的降温房。坐在青松林下,夏天的湿热风吹来,到了这山林中,就变成了催眠的凉风,让人坐在树下久久不肯离去,只尽情享受着“只有光没有热”的舒适爽朗。

即使是在秋风萧瑟的秋季,青秀山的景致也不会消减一丝一毫,反而多了几分秋的韵味。南方温热湿润的气候,让各种花草树木在这里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空间,精心雕琢的景观,让这里的四季从不缺乏色彩。不同的是,秋天的青秀山比山下多了许多凉凉的秋意。如果说夏天的青秀山是避暑圣地,那么秋天的青秀山,则是祈盼四季分明的南宁人感受秋天的一处场所。中秋时分,北方早已是秋高气爽,而南宁依然暑气难消,丝毫没有秋天的味道。而此时上青秀山,偶尔吹过的带有丝丝凉意的山风会告诉你,秋天真的来了。草地不再像夏天时那样争相展示生长的活力,状元泉、董泉流出的水也是冰凉,苏铁园里偶尔会有偏黄的叶子映入眼帘,它们都在传递着秋天的讯息,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青秀山是南宁的绿肺,是南宁人的小心肝。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周末上山游玩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南宁人爱青秀山,体现在只要有亲戚朋友远道而来,都会带到青秀山上转一转,四处走一走,然后指着山中的花卉乔木、园林造景、亭台楼阁、文物古迹、景观回廊,骄傲地充当导游,不停地介绍,东西南北方向皆有风景,处处有景观,步步有内容,山峦起伏,群峰叠翠,泉清石奇,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一路上,热带雨林大观、棕榈园、水月庵、龙象塔、泰国园、瑶池、天池等景点让人目不暇接,不同的景致承载不一样的美景,每到一处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那些独具特色的景点,总是出其不意地给人带来惊喜。绿树成荫,鲜花争奇斗艳,池水波光粼粼,青松翠柏高耸入云,苏铁连片成林,蓝天白云倒映水中,亭台水榭星罗棋布,回廊楼阁散落林中,总有一处美景,超出你的期待。

如果你喜欢探寻古迹,寻找历史文明,青秀山也不会让你失望。青秀山上现存有明清时期的古迹和名人文士的题吟颇丰,记录着邕州城历史上的灿烂文明,展示着古时邕州文人墨客崇文尚德的良好品质,点缀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星空。如今仰望龙象塔,我们仍能感受那些历史铅华的真实和厚重。

龙象塔俗称青山塔,是青秀山的象征。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凤翼岭上,为明代南宁市郊淡村、在邑礼部尚书肖云举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次年竣工,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义命名为龙象塔。原塔高10余丈,九层八角重檐砖结构。启四年(1624)被雷击塌顶端两层,一直未修复。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邕宁县政府担心青山塔成为日机轰炸南宁导航目标,县长陈寿民令人塔拆除。直到1986年青秀山风景区恢复建设时,又在原址重建龙象塔。重建后的龙象塔改为砖混结构,外形仍为八角形高9层,塔高52.35米,直径12米,绿色琉璃瓦,内设旋梯207级直达塔顶,每层檐角下均悬挂铜铃,共72只。青山塔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每次登临塔顶,方圆二三十公里范围内的南宁尽收眼底。以前登上塔顶,看到的都是普通的民居民宅,如今举目远眺,处处是繁华的街景,是崭新的高档小区,发展成熟的埌东片区,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新崛起的五象新区,也昭示着无限的生机。

不管是在晴天还是雨天,青秀山都呈现出让人心醉的美景。不管是夏天冬天,四季常绿的青秀山总是让人流连。正像开放包容的南宁一样,青秀山始终以“四时常不老”的风景,满足着各种挑剔的游人。


回母校


博白中学,我亲亲的母校。

三十二年前,我怀揣梦想,从这里出发;三十二年后的今天,重回到此地。

三十二年前,我不过是一个青涩男儿,那时的校园,是梦想的摇篮;三十二年后,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已是知天命之人,重返旧地,母校已是心中的故乡。

2020年1月6日,邀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鬼子等一行,探访我的家乡大车坪之际,正在返往博白县城途中,得到同行的博白中学优秀校友梁军先生之提议,探访母校。

我回来了,母校。是重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

我虽然离开母校已经三十二年了,脑海里依然常常浮现出一幅幅曾经学习生活热情似火的情景。多少岁月如烟云,唯有母校情更深。我怀着复杂的心情重逢母校,全程得到吕洲副校长和语文科王瑾等老师的陪同并热情接待,参观校园并座谈。

一进入校园,便见到比我小许多的莘莘学子们正在紧张地学习。这一幕,让我想到博白中学“团结、紧张、求真、向上”的校风,以及“爱、严、细、实”的教风,还有“勤、苦、巧、活”的学风。三十多年前,我也与他们一样,埋在书堆里,认真对待每一道难题。那时的生活条件、教学条件远没有现在这样好,我们有时要忍饥挨饿,冬天,因为缺衣少穿,还要受冻,即便这样的艰苦条件,我和同学们依然全身心投入学习,力求以读书改变命运。

操场的一角,是我经常独坐的地方,除了借着路灯看书、背单词,我也曾坐在那里仰望夜空,数星星、看月圆月缺,憧憬未来的路。

我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已寻不到了,早已拆除。那时我因成绩不理想,时常在座位上发呆,是老师们的循循善诱和正确引导,让我重新树立起信心。老师知道我家庭条件不好,时常鼓励我努力读书,走出去,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在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教导和真诚的关怀下,我与饥饿搏斗,同寒冷作战,重新建立起改变命运的梦想。寒来暑往,专心致志,从不懈怠。在博白中学补习的一年时间里,感受最多的是学校“让每一位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以及浓浓的学习氛围和深厚的师生情谊。

三十二年后,再看到教室里那一张张稚嫩青涩的脸庞,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感动时刻萦绕心间。这就是我的母校,让我矢志难忘的母校。我从这里走出去,心中始终牵挂着她。多少个日日夜夜,无论身在何方,这里都有我的情感依托和深情眷恋。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联想到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在一次开学典礼上抛出的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用于母校,赠予在校学子们作寄语:一是到博中欲学些什么;一是将来毕业欲做些什么。校园的草木郁郁葱葱,三十二年前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教学楼也新起了几幢,教学设备齐全,很多课程都实现了电教化,互联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师生们的环境也渐渐好转,再也不会有人挨饿、受冻了。母校越来越好,我为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几十年来,改变的不只是母校,我们也变了。曾经的那个青涩男儿已经走出了乡关,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并且还将坚定地走下去。在这条道路上,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对社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几十年来,不管走到人生的哪个阶段,我都牢记“任重道远、继往开来”的校训,时刻想着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公民和文学爱好者或企业管理者,肩上的责任犹为重大,不仅想着如何让文学作品更能打动人、激励人、更能反映人的生活;还要想着如何让企业盈利,为职工谋福利,为行业发展做贡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博白中学的杰出校友、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始终激励着博中的师生们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向前。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无法知晓王力先生当年坐在哪一间教室哪个座位上埋首苦读,但王力先生的拼搏精神和对语言学的贡献,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探索。博白中学还有许多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在或显要或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博中有两大标志性建筑——陶公亭和字祖庙。位于操场一隅的“字祖庙”屹立在风雨中,庙内挂有中国古代文字的创始人仓颉的肖像,展示了造字传说、汉字的造字方法和汉字演变等资料,扑面而来的历史人文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二楼挂着一副对联,上书“六书传太古,四海仰同文”,可以从中感受到母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我的脑海顿时不自觉地对自己提问:我能为母校做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回到南宁后,作家鬼子仍念念不忘道别时吕洲副校长和王瑾老师的请求,希望他为博中留下一点什么作为纪念,于是春节前专门挥毫题写好寓意深刻的“博中博大”四个字的条幅,嘱我转达给母校。

近日,我登门拜访83岁高龄、德高望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政协主席陈辉光,请他为博白中学题写校名“博白中学”和博中校训“任重道远,继往开来”,择日一并交与母校永久珍藏。

四年后的2024年,母校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她像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枝深叶茂,根基不断向深处延展,未来它将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祈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访王力先生故居


说起故乡博白的文化名人,王力先生则是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关于先生青少年时代刻苦求学的精神,我早就耳熟能详。我也一直想去瞻仰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却久久未能成行。一年的春节,去到故居门外,逢周一闭馆。直到2020年1月6日承名作家鬼子一行,探访我的家乡大车坪之际,返程经博白县城时,得好友梁军提议,才圆了这个藏在心中多年的夙愿。

从博白县城往西南方向步行约一公里,来到一座叫歧山坡的村庄。还没进村,举目远眺,只见巍巍的双角峰耸立在村子东北面,滔滔的南流江碧带似的在村边飘然而过。村庄绿树环绕,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果树成荫。走进村庄,问王力先生故居在哪里,热情的村民便给你指路。谈笑间,迎面而来一座具有浓郁南方客家人起居风格的两进庭院,白墙灰瓦,干净紧凑,这便是先生的故居了。

据介绍,王力先生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796年),总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原为三进27室。由于年久失修,已有相当部分房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崩毁。现在人们看到的故居,是政府修复过后的建筑。对于修缮名人故居的做法,有些人颇不以为然,但风雨无情,如果建筑“修旧如旧”实在不能维持,那么新建也不枉为一桩功德无量的好事。

眼前的王力故居,设有龙虫并雕斋、翰墨碑林、王力出生地、王力著作阅览室、王力会客室、花厅院落等展厅,展示的内容有王力先生家世童年、十年失学、奋发进取的酸甜苦辣人生经历,也介绍了先生一千多万字著作的辉煌学术成就。徜徉先生故居,看着展厅里的各种图文资料,先生青少年时代奋发上进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1900年8月10日,王力就出生在这里。他排行老二,原名王祥瑛,长大后才改名力,字了一。王力从小天资超人,四五岁时,秀才出身的父亲王炳如就教他读书识字,六岁就能背诵古诗,七岁入村里私塾就读,八岁跟随父亲到当时的博白最高学府——环玉书院(今博白县中学的前身)上小学。

王力既聪明又勤奋,14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奈何清贫的家境无力助他上学,可他读书不辍,失学十年,苦读十年。他少年时代的苦读更是被传为佳话。

据说,王力白天到父亲在城里开的杂货铺帮忙,晚上就在家里刻苦学习。为了激励自己,他将韩愈《进学解》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写成条幅,贴在花厅墙上。一次,王力沉醉在一部古典名著里,晚饭也忘了吃。家人只好把饭菜送到书桌上,他一边吃饭一边读书。饭后,家人发现他的嘴角沾满了墨汁,都忍不住大笑。王力感到奇怪,用手一抹,看见满手都是黑墨,才知自己误用墨汁蘸菜吃了。这件趣事在博白一带广为流传,一度成为父母拿来教育孩子勤学苦读的典范,我也时常被父母在耳边唠叨。

王力先生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20岁时。那年,他应聘到离家二十多里外偏僻的大车平村(今浪平镇管辖)去教私塾。一天,王力到学生李子初家吃饭时,在一间屋子里意外看到了十四只书箱。他打开一看,里面满满地装着各种典籍,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再到医卜星相,包罗万象。原来,这些书是李子初的祖父李月庄当年在广州著名的广雅书院读书时带回来的。

求知若渴的王力看到这么多书,无异于捡到一笔巨额财富,眼睛都发亮了。他征得主人同意,将这14箱书带回家。饱尝失学之苦的王力,每天就埋到书堆里,精读博览,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还和村里志同道合的七八个青年人组成了一个“民十书社”,一起交流心得,切蹉学问,共同提高。

毋庸置疑,这十四箱书为王力成为一个著名学者打下了丰厚的知识底蕴。1924年,他考上了上海南方大学。两年后又考上了有着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导师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从国学研究院毕业,其论文被梁启超喻为“开拓千古,推倒一时”。

如今,先生故居里还陈列着当年那十四箱书的仿制品。时过境迁,虽然此书非彼书,但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见证了王力刻苦自学的一段历程,给后人一种莫大的鞭策。我不禁在想:假如当年王力先生没有看到这些书,或者这些书的主人是个不惜才的人,不愿把书交给先生,那么,这个世界恐怕就会少了一个伟大的语言学家。那该是多大的遗憾!

1937年,王力远赴法国巴黎留学,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后,他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他一面教学,一面进行语言学研究。

王力先生一生刻苦勤奋,著作等身,这从“王力著作阅览室”里罗列的著述目录可见一斑。阅览室面积不算大,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工作证件、任命书,以及先生生前著述的书籍,书架上放了一些他从事教育和研究所需的古今中外典籍,写字台上有他常用的砚台和毛笔筒。墙上,一张巨大的条幅上罗列了“王力先生著述目录”,著述按专著、译著、论文和译文分为4类,每类之中再按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列。

据统计,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计逾千万字。先后出版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专著。许多论著在中国语言学界都是奠基性的开山之作,被译为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成为汉语学的基础课教科书和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其本人也因此被喻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对我的一生是满意的。”探访先生故居,我最大的收获是,不管治学还是为人,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铮铮风骨,又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或许,这正是先生功成名就的根源。

作为从玉林大地走出去的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宝贵人品,仍在滋养着家乡学子的精神世界,激励着学子们勤勉上进。至于我,经过大半辈子的打拼,今天已不再为买一张书桌和几本书籍发愁,但先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将永远鞭策我前行。

2020年正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当地正在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这是王力先生的骄傲,更是家乡博白人的光荣。

值得一提的是,回到南宁后,为了表达对王力先生的敬仰之情,我拜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政协主席陈辉光,一谈到王力先生事迹,他比我辈更了解,便按我的嘱咐,泼墨挥毫题词“王力故居”“王力中学”两幅墨宝,择日将献给故居永久收藏。


家乡永安镇的点点滴滴


我自八十年代末离开家乡永安镇,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尽管每年春节或者偶有喜事匆匆回去,每次都是匆匆离开,有时候真的顾不上多看一眼家乡。正因为如此,我总感到似有一丝情结缠绕在脑际,时隐时现。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刻在我的心底。

家乡永安镇位于博白县西部,地处十万大山脚下,与浦北县相邻。

回到家乡永安,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每次回来,都先深吞几口家乡的空气。特别是闷热的夏天回到家乡,便像经历一场马拉松比赛后停下来,突然一阵凉风扑面,顿觉全身清爽、舒畅万分。大概因为山上林木茂密,空气中负离子丰富的缘故罢。每次回来,都感觉彻底清洁体内的气体和洗肺一般,许久没有这么顺畅地呼吸了!

在家乡永安其次感受山水美。家乡的山,都是“泥土”做的,真正的土山土岭。山上全是竹木或果树,处处苍翠。不像“东、巴、凤”的山,不长草木,纯石头堆砌,石山石岭,光秃秃的。也不像桂林的山,石山上飘绿,峭壁悬崖上长草。总之,家乡的山,全是泥巴长成,亿万年前就已经长在这里了,不声不响,也不招摇,默默无闻地长在这里,迎候我们的到来。家乡的山以群山簇拥而存在,它不是单个独立的山,它处身六万大山与十万大山之间,山连山,峰连峰,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群山的风格各异,有的雄伟,如新茂村的大茂头、小茂头、大茂坪、牛形脚,城治的大朴岭景及高峰的王贵顶等群峰;有的俊逸,如新祥管辖的碑志景、大车坪背靠的狮子头山等群山;有的陡峭,如新祥的石羊头、禾虾头、吊鸽景和高峰的石庵水等;有的清幽,如永安的文田坡、青山景、云垌、文田坡、荔枝坡、瓦窑堂、龙口堂、坡脚岭、红塘颈,贞平的六羊水、新占水,新祥的塘滚麓、秋风堂、大冲肚、大冲口、木灰麓、蛇窿垌、勒根麓、蛇背麓、旺塘景、高垌麓、杉木鼻、榄子冲、茂山肚等群山;有的浑厚,如高峰的岭颈,贞平的周村垌、高坡、旺仙麓、笋沾水、六羊塘顶、三叉蔍等群山。人处深山中,一阵风吹来,竹木林涛声四起,像群山一起深呼吸,给人一种神秘幽远的感觉。群山簇拥的山间,溪水潺潺,清澈明亮,长流不息。家乡永安,有看不完的山,赏不完的溪,品不尽的景。

我特别怀念山上生长的林木。家乡的山上,枝繁叶茂,苍翠葱茏。山上主要是杉木和松木,山脚下、溪水边也满眼是竹林,大头竹、马尾竹、湿竹、壶竹等,应有尽有。有句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家乡也不例外。记得小时候,每学期临近开学,父母给我们筹学费时,便到山上砍几棵杉木来卖,从而解决一家几个小孩的学费问题。假期,我们也到竹林里挖竹笋,既能卖钱买作业本,也是一种乐趣。可想而知,家乡处于偏远的六万大山中,离市集非常遥远,若没有这些林木,我们靠什么获得经济来源呢?因此,我十分怀念家乡的林木。它们默默地长在山岭上,承受着风吹雨打,狂风不低头,暴雨不弯腰。直到长大成材后,也甘愿被砍下来供人们买卖过活、用于建房子或加工成农具、家具。正因它们的无私奉献,我们这一代才有机会读书、闯世界。在此,我要向家乡的林木致敬。

回到家乡永安,肯定少不了品尝远近扬名的品牌“永安草鱼”。“永安草鱼”已是永安的成熟品牌,从鱼苗、放养、看管、成熟、销售、包装等一条龙服务,十分规范和便利。“永安草鱼”之所以会成为特色品牌,得益于永安这块宝地得天独厚的溪水、山泉水的养殖。草鱼主要靠嫩草喂养,从几两重的鱼苗喂养到七斤重以上算成熟,需要两三年时间。

菜市场上经常会看到草鱼,主要因为草鱼的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而且经常吃还有抗衰老,养颜的作用。草鱼又称鲩鱼,与青鱼、鳙鱼、鲢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鱼。草鱼以草为食,故北方饲养草鱼也较多。草鱼背部的颜色为黑褐色、鳞片边缘为深褐色,胸、腹鳍为灰黄色,侧线平直,肉白嫩,骨刺少,适合切花刀作菊花鱼等造型菜。草鱼营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

草鱼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心血管病人。草鱼食疗作用:草鱼味甘、性温、无毒,入肝、胃经;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眼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家常菜草鱼的做法是很简单的,只要?、洗、切好,配上姜、蒜、盐、料酒、酱油,生小火焖煮至变色捞出便好了。

自古以来,若要从家乡永安到邻县浦北做买卖,要从我的家乡大车走几个山麓,沿着碑志景路,翻过山到浦北县官垌镇月光村出山口(屯),只能选择位于村北面崎岖、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村民们都是肩挑手扛,把农产品挑到浦北官垌进行交易,通常凌晨四五点钟天没放亮就出门,踏着黑暗,借着电筒的光亮、一步一步踩着坑洼的山路前行,路难走,只能如蜗牛般缓行,时常有村民踩到松动的石头,滚下山摔伤,但为了生活仍然爬起来继续前行,翻过这段六公里多的山路,需花费三个多小时。同样的,月光村的村民也希望把农产品运到博白永安镇交易,因路不通,给两县镇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制约着两地村屯的经济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落实,村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年正月初一。两县两地的村民欢欣鼓舞,锣鼓喧天,开展拔河比赛,庆祝这一喜事。如今,村民们开着汽车通过这条路只需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

七十年代初,我的母校新祥小学,距离我的故乡大车坪约三里路。启蒙老师、班主任是黄善球老师,他知识广博、多才多艺,是一位多面手,既教语文、数学,又教音乐等,十年前已仙逝。

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升入初中。初中是永安中心学校,距离大车坪约有十公里,走路需一个半小时左右。那时,大多数是靠双脚上学,只周六回家,周日又从家里挑柴米到学校。艰苦的环境和岁月,可以锻练一个人。初中的班主任彭家才,也是值得我尊敬的好老师。最难忘的初中时还有一位数学老师苏运楚,他教我时间不长,但在我的记忆里很深刻,他是一名优秀教师,特别是他的版书、讲课的方式,让学生们特别容易理解接受,如今已近九十高龄,他有一个很出息的儿子拥军,为城市建设领域尖端专业技术人才,在首府某企业集团任要职,老师退休后一直居住南宁,并得到孝顺的儿子精心照料,如今精神抖擞,祝愿他健康长寿。母校,我在那里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适应在艰苦环境下生活和学习。

我初中时代的母校永安初中,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远游已经几十年了,未能与母校谋面,无法释怀。的确,自己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无以回报,又怎敢回去呢。至今还是挂念着,矛盾着。母校,我想不管有无成绩,有朝一日,我会回去看看的,因为那里遗留下我美好的时光和记忆。

我的堂哥二兄冯诗俊是我敬仰的人,也值得全村乃至全大队村民社员崇敬。他五十年代在博白中学毕业后,当上大队干部。七十年代初,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思维和超前的眼光,为家乡设计和施工建成水坝和水电站。同时,他带领社员干部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和农业学大寨,成绩显著,得到县人民政府的认可,被评为示范大队和农业学大寨标兵。我的父亲时任生产队长,经常接待外地考察团的来访和参观学习交流。那时候我还小,但记忆中感觉到无比光荣。我读初中、高中和大学,都得到他的帮助和鼓励。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色产品。特产丰富多样,工艺产品加工别出心裁。首先,特产方面,有饲养的猪、鸡、鸭、鹅,肉嫩、味鲜、色美、可口;有种植的竹笋、木薯、红薯、花生、八角、柑果等。其次,芒编、竹木加工方面,有篮、篓芒编工艺品,还有木器刀具、圆桌、凳椅等的加工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都体现出家乡人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善良的品格。

家乡永安镇,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是一个让我朝思暮想的地方。

每次回家乡,都会思念一个人,他便是已仙逝去的父亲。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我回去扫父亲墓,专程从邕城驱车回家乡永安镇。又一次感受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品尝家乡的味道,触摸家乡的山水,闻闻泥土的芳香,呼唤乡亲们的名字。

这次回到家乡,有感而写下两首诗,后一首还刊登在《贵港日报》上。现摘录如下:

一、清明回故乡偶感


故土悠悠三十年

长思夜盼亦难眠

春风催皱清明日

车走归程寄缠绵

鸡鸭鹅猪满坡唤

薯橙竹木遍山巅

大山六万永安缀

人杰地灵世代连

(注:家乡永安镇位于六万大山山脉)


二、清明祭父


烟雨清明祭,愁肠泪疾驰;

父眠临二载,吾赋自由诗。

轻吻坟前草,深恩情义痴;

今来添细土,憾报两心知。


我的家乡永安镇,人杰地灵,山青水秀,令人向往,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人生旅程出发的起点。

今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的。


独爱南宁蓝


晴朗的天气里,南宁的天空总是蓝色的。

这蓝色的天空,在南宁并不稀奇。那些习以为常的风景似乎并不是美景,因此蓝蓝的天空在南宁人看来,在正常不过了。但北方来的朋友,总是在看了南宁的蓝天后,忍不住发出赞叹“你看,南宁蓝,好蓝啊”,这时候,已经见怪不怪的南宁人,才会觉得这“南宁蓝”是值得骄傲的一种颜色。

在晴朗的午后,抬眼望天空,阳光很刺眼,但天空中那种纯粹的蓝色,总是充满吸引力,让人忍不住强睁着眼,扭曲着眉宇,抬手半遮半掩,也要凝视蔚蓝的天。

蓝色是最冷的色彩,给人纯净的感觉,人们喜欢用天空蓝不蓝来衡量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或天气情况。南宁的天空蓝,是很标准的天蓝色,不含一点杂质,让人觉得冷静、美艳、理智、安详。这种纯粹的蓝,令人陶醉,让人遐想,给人安慰。在阳台支开小茶台,边喝茶边抬眼远望,蔚蓝的天会给疲惫的身心以抚慰;站在树下,借着树木的阴凉,仰望晴朗蔚蓝的天,心境会突然变得开阔舒展;如果躺在树下的草丛,用雨伞半遮着眼,然后悠闲地半睁着眼直视天空,那广阔的蓝天尽在眼前,何等惬意。

在南宁,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是晴朗的天气里,天空总是蔚蓝色。不管哪个季节,只要出现蓝天,就是那种纯粹得不含一点杂质的蓝。特别是夏天的蓝天,更是蓝得通透彻底,万里无云,目之所及,皆是纯粹的蓝。蓝天映照下,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外墙颜色的高楼特别醒目分明,白的白,黄的黄,灰的灰,就连浅浅的咖啡色外墙,在纯净蓝色天空的映衬下,也清楚显现出原本的色彩。有了蓝色的天空做背景,道路两旁的南宁市树——扁桃树的树形和树叶颜色也显得格外清晰,老叶墨绿得油光发亮,嫩叶鲜绿如春天吐露的新芽。因为这纯粹的天蓝,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晰、真实,欢喜的人们会含笑,毫不掩饰地发出赞叹“好蓝的天空”,悲伤的人也会毫不造作地展示自己的悲伤,对着宁静的天空蓝,默默地湿润了眼眶,然后向着这纯粹的蓝色寻找安慰,不让眼泪掉下来。有人说过,当你悲伤想要流眼泪时,仰望天空,看见纯粹的蓝天,眼泪就不会掉下来。想来,这样纯粹的蓝色,是可以给人的内心以安慰的。

我始终相信,气候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养成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也许是南宁的天空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出纯粹的蓝色,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也那么纯粹。南宁人包容从天南地北到此安居乐业的人,也乐于与操着不同口音的各地来客结交朋友,与他们和平相处,合作发展。这里的人们带着同样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始终保持大气地胸怀践行“能帮就帮”的南宁城市精神。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是南宁人的共同品性和群体特征。你看南宁的街头巷尾、阡陌田野、写字楼或工地,阳光烈日下,处处是挥汗如雨奋斗的身影;暴风骤雨里,随处可以看到伸手相互扶持的人;和煦春风里,哪里都有和睦相处、休闲娱乐的人们。在颜色的象征意义里,蓝色代表着沉稳、诚实,还代表博大胸怀,永不言弃的精神,我想,用南宁蓝天的纯粹蓝色来代表这里的人们,最恰当不过。

南宁这座城市,就是这样开放包容的一座城市,南宁的人们,就是这样敢做善成的一群人,南宁的天蓝,就是这样不含一丝杂质的纯粹蓝。来到南宁的人,会因为这一切而爱上这座城市。如今的南宁,正如这一望无际的天空,海纳国内国际的优质资源和人才。

南宁始终纯粹的蓝天,是南宁发展的见证者。

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架起了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广西各族人民与四海宾朋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好,从1999年起“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从此,“大地飞歌”唱响南宁、唱响广西、唱响世界,南宁的蓝天时刻回荡着响亮的民歌,近二十年来经久不息。乘着歌声的翅膀,南宁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让世界认识了南宁,让南宁走向了世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南宁实现了面向全球开放,使南宁成为各国商家向往的发展新高地。世界各地的游客、商家蜂拥而至,他们不仅被绿色发展的南宁震撼,也为有着像蓝天一样广阔胸怀的南宁人而点赞。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南宁在不断发展飞跃的过程中,始终让头顶的天空保持着纯粹的蓝色。这一抹纯粹的蓝色,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离不开地方政府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也离不开人们对环境的爱护,对“绿城”荣誉的珍视和维护。

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南宁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21.6度左右。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南宁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丰富。不管春夏秋冬,处处草木常青,百花常开,郭沫若先生曾在南宁留下“半城绿树半城楼”的诗句,“绿城”的美誉名副其实。

只因南宁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这些被精心养护着的“绿”,南宁的天空才有四季常见的纯粹蓝。除了这些,我想,假如没有整洁干净的地面环境,也没有这赏心悦目的蓝色。每当看到干净整洁的路面,感受南宁处处飘散的清新空气,听到远道而来的友人或游客夸赞“南宁好美”时,我总是想到南宁的另一种“蓝”——清洁工,他们是蓝领阶层的典型代表,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起早贪黑地工作,为了让南宁的地更清天更蓝而挥洒汗水。我曾在严寒的冬季看到环卫工人在凌晨三四点冒着冻雨清理路面,也曾在酷热的夏日正午看见他们清扫恶臭的垃圾,在每个家人团聚的重大节日,他们却坚守工作,在路面清扫,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节庆环境。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合理规划的城市布局、“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绿化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有无数南宁人的用心守护,让南宁的天空始终蔚蓝,让南宁的草木四季常绿,鲜花常开。当我仰头望蓝色的天空,内心无比感慨,感觉自己头顶上顶着的,是无法估量不可挥霍的巨额财富——这蓝天就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最大财富。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南宁将继续拥抱蓝天,以“宁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的发展原则,牢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继续敞开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发展和挑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南宁的蓝不仅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也延续到未来,像代表永恒的蓝色那样,南宁蓝将变成永恒。


秋意正浓花自芳


中秋一过,秋天的味道就浓了。风中不再夹带燥气,缓缓地吹过脸颊,吹过脖颈,凉凉的。特别到了夜晚,这风里还有些许寒意,忍不住脱口而出“天凉好个秋”。

树叶下落,百花凋零,草木凋敝,举目四望,一股凄凉涌上心头。都说伤春悲秋,秋天是个适合悼唁悲伤的季节。多少文人骚客,都曾感怀于秋天。可见,秋天是个多思多愁的季节。人们感怀于秋,总是带着些许的苍凉和无奈。比如《唐多令》有语:“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比如李清照《声声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又比如纳兰性德《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的都是离愁别绪,伤心感怀,怎一个“愁”字了得。

仿佛是一叶知秋的敏感,人到了秋季,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吹秋风,能悟出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听秋雨,能感知离愁别绪,往事翻涌;赏秋叶,会感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人在四季行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过是家常便饭。而秋季,仿佛注定是“多事之秋”,一旦秋风起,人们再也掩饰不住夏季掩藏的忧伤,秋雨过,那些春天就开始萌芽的愁绪,也开始疯长起来,即便在冬季里看惯了的世态炎凉,到了秋季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寻常了。秋天,仿佛是抒发情怀,释放情绪的最好季节,哪怕真的在众人面前露出悲伤的模样,也可以淡定从容地说,这不过是秋殇。套用一句“我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糊弄过关,继续掩藏。

秋季的情感总是浓淡分明的,像是漫山遍野黄得不均匀的树叶。但不管先后,秋天里,这些金黄、淡黄、黄绿相间的树叶,注定都要与母树来一场别离,然后落入土里,有的化为来年的春泥,有的飘到不知名的角落里,再也找寻不到踪迹。人的愁绪大抵也是如此,经历了风风雨雨,许多的离愁别绪,很多深藏在内心,成为永不翻阅的记忆。而有的,早在一个秋风吹起的日子里,随着飘落的树叶,飘散空中,落到不知名的土地。

秋风吹散了的伤痛回忆,可能最终还会被秋雨捡起。那缠绵的秋雨,总是带来寒意,“一场秋雨一场寒”并不是虚拟的造句。秋雨就这么下着,牵引着人的思绪,回到遥不可及的岁月里,挖掘那些曾经触及心灵的经历,往事再次涌起,忧伤的情绪总是让人不能自已。

都说春雨贵如油,夏雨充满诗意和活力,冬雨冰冷而圣洁,一年四季的雨,仿佛唯有秋雨最伤人。秋雨下在屋顶上,还没听清雨声,瓦片已经湿透一层;秋雨打在树叶上,只是轻轻的,柔柔的,明明是缠缠绵绵的姿态,却让树叶不堪重负,随即孤零零地飘散到空中,永远离开了母体;秋雨打在人的手心手背上,凉凉的,仿佛人心也跟着一下子也变凉了。“一夜新秋风,客恨客愁无数”、“芭蕉衬雨秋声动,罗窗恼破鸳鸯梦”、“积雨陂塘五月秋。送还留。且停舟。听我骊驹,歌彻上庐州。无奈绿窗眉锁恨,情脉脉,思悠悠”……你看,这些描写秋雨的古诗词,满是愁绪和悲凉之意。

我想,不是秋天让人悲愁,只是秋天更适合回味。人在经历春天的草长莺飞,夏天的耕作成长,到了秋天,就期待收获。有的人收获货真价实的果实,有的人收获成长的体会和对生活的感悟,还有的人两手空空,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总难免让人悲伤唏嘘。

不单是人,世间万物,生命的状态也大不相同。那些被秋霜染红的树叶,或许也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反思自己的一生,他们很快会落入土里,但它们也曾在春天里为大地增添新绿,在夏日里为路人蔽日挡雨;那些被秋雨喂饱的果实,它们娇艳欲滴,挑逗着人的口欲,即将丰收的果树,是否也在这秋天的风雨里,感恩春夏雨水和阳光的养育;还有那些行将枯槁的野草,在春天里长芽,在夏季里疯长,疯狂的一生里,终于在这秋季获得安宁,蓄养生命,等待来年的生机。

不管秋风秋雨多么令人感性伤怀,但造物主早已为四季定下规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注定是收获的季节。不管是在近郊的农村,还是在深山的小村庄,处处都是丰收的图景。连片的稻田像一块块金黄的蛋糕,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分享;满树的果实探出脑袋,发出诱人的成熟色彩;刚刚从土里拔出的花生,拥挤地躺在一起,颗颗饱满,仿佛要流出油水来。忙于收割和采摘的农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永恒的自然定律,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看到希望,他们熬过多少顶风冒雨劳作的辛苦,在无数个烈日炙烤的日子里汗如雨下,才换来这难得的秋收盛景,这是自然的恩惠,也是汗水的结晶。

秋天,注定是收获的季节。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那么到了秋天,就该是成熟稳重的年纪。人在四季里行走,都经历过青春的懵懂,像春天那般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曾经历暴风骤雨,那些艰难的经历,就像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样无情。经历了这么多青春的冲动,感受了这么多人世的复杂,到了秋季,应该学会悲喜从容,淡定随风。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精心呵护,需要春风春雨般的雨露滋养和精心呵护;到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仿佛热情的夏日骄阳,努力迸发,不断前进,不停超越,成家立业。磨盘滚打十余载,在有如夏天一样热情如火的盛年,茁壮长成,根深叶茂。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打拼和积累,人生迎来秋季,进入成熟稳重的中年,迎来了享受收获的喜悦,品尝胜利的果实的季节。所有的困难,越过去了,回头望,也不过如此——这应该成为人生收获阶段应有的气度和胸怀,就像秋高气爽的季节里,秋风扫落叶那样的洒脱。

当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付出不一定都有回报。有人在春天里播种,却没能长出新芽,有人在夏季里奔跑,却始终无法超越,到了秋天,没有可以收割的稻田,没有可以采摘的果树,两手空空如也。尽管没有收获,尽管一无所有,到了秋天这样的年纪,至少应该养成一种豁达,一种宽容——豁达地原谅自己付出却毫无回报,宽容地接纳和承认自己的技不如人。

人到了秋天这般成熟稳重的年纪,要养成淡定从容。所有的悲喜交加,不过是云淡风轻的过往,所有的悲伤苦痛,不过是风过水面不留痕的过去。就在这秋风里,让那些悲伤的过往云淡风轻,享受闲庭信步的朴素生活。然后在粗茶淡饭的一日三餐里,将所有的悲伤故事沉淀,沉淀成人生的隐喻和秘密,或藏在心里,或让它们全部随风去。也可以将这些往事和伤悲击碎,安放在永远找不到的角落,任它们接受雨打风吹。

要相信,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品尝过苦难的琼浆,我们有能力淡然且平静地接纳命运给予的所有馈赠,哪怕降临头上的,都是不公平的际遇和善意的谎言,也要全盘接受,并感恩它们,感恩它们让你感受了不一样的人生,领悟到非凡的道理。对于过去的岁月,不要责备,也不要抱怨,因为那些属于你的过去,都无法追回,也不能重来。它们都是你曾经走过的足迹,是人生不可复制的经历。


文学沃土南楼丹霞


你,如莲花一样

几分优雅,几分妩媚

盛开在刘三姐

的故里


你,如莲花一样

25岁的芳龄,长发及腰

热情洋溢,每年会有一次

众多活跃的文坛骚客

追逐你而来,就为一次拥抱......


这是初识你的第一感受,我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我对你一直坚持纯文学信仰的一种敬畏。正所谓“近朱者赤”,我也是文学的爱好者,所以我想要亲近你,跟你来一次亲密的拥抱,从你身上获得某种力量和感染,以期能离高雅的纯文学殿堂更近一些。

走进你,发现你不仅纯粹,而且能够包容,接纳了我这个匆匆赶来的过客。五一假期刚过,5月6日,我与师友何述强从邕城出发,一路驱车几个小时来到位于宜州的河池学院,参加当天举办的《南楼丹霞》文学活动。

文学的魅力不言而喻,但想不到偏安西南一隅的广西,竟然有着这样一块孕育文学生命的热土和承载文学梦想的一片田园,南楼丹霞文学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名家和文选爱好者齐聚一堂,除了何述强,还有银建军、黄土路、陆辉艳等嘉宾都到场参加活动,广西各地也有不少文学新人汇聚过来,共享文学盛会,探讨文学的生态和未来的出路,为广西文学的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我忍不住想要更进一步了解南楼丹霞,百度搜索相关词条和新闻发现,南楼丹霞在广西文学圈里的知名度和活跃度都比较高,它即是一个河池学院土生土长的文学社,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沉淀的文学群体代名词,更代表着广西本土文学发展的一种新气象,有着鲜明的个性标签和特有的文学信仰。百度百科显示,广西河池学院南楼丹霞文学社,始建于1994年冬,初名南楼风,发起者为时任《河池师专学报》编辑的何述强和河池师专学生杨合、阳崇波、梁文志、蓝瑞柠等。后与创办于1997年的丹霞文学社合并,至今已经有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来,南楼丹霞一直坚持初心,把立足民间文学、依存高校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二十五年来,南楼丹霞肩负使命,始终营造一种对抗俗媚倾向和实用主义的纯文学氛围,让真正爱好文学的人有一亩良田可以耕作,有一方净土可以坚守。经过二十多年的耕种和培育,南楼丹霞不断开花结果,为文坛贡献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荣登《诗刊》《散文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读者》《北京日报》《广西文学》《红豆》等国内专业文学期刊杂志。汲取南楼丹霞营养和精髓的文学爱好者,也有不少成为文坛新秀,加入文学新军,先后涌现出的杨合、韦超然、费城、牛依河、乌丫、卜安、阳崇波、蓝瑞柠、韦克友、寒云、举子、韦文君、丘琳等青年写作人才,就是南楼丹霞文学群体的代表。也因此,南楼丹霞于2004年荣获区教育厅、区高工委等四个部门联合授予“广西高校优秀社团”称号。

正如文学活动当天的嘉宾发言一样,南楼丹霞的二十五年一直坚持非功利性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就像走近一口清泉一样,这是生命的本能。是文学这口清泉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聚在一起。”作为南楼丹霞的发起人之一,何述强对南楼丹霞有着赤诚的感情。我想,每个从南楼丹霞走出来的文学爱好者,都或多或少都带着这样一份赤诚,那是一种对纯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

纯粹的文学是与商业文化相对抗的,来不得半点功利性和虚情假意。纯粹的文学,用文字带领读者去探索和了解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样,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鼓励,是人类精神的力量和灵魂的营养。一个一开始就把营造纯文学氛围作为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的文学社和文学团体,值得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崇敬。我很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南楼丹霞二十几年来始终坚持纯文学氛围的营造,是什么样强大的基因,让南楼丹霞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写作人才?作家的笔触和情怀,与之生长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我把目光回归到南楼丹霞立足的土地——河池。

河池,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距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314公里,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边缘地带多山脉,北有九万大山,西北有凤凰山、东风岭,西和西南有都阳山、青龙山等;红水河穿城而过,大小环江、下枧河、古龙河等河流长年不竭,可以说,河池既有桂林山水的秀丽旖旎,也沾染了云贵高原的高亢情怀。山高水长,孕育出文学爱好者绵绵的情思和跌宕的情怀,给文学创作者的笔端涂抹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也给创作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意象,让文学创作拥有了无限可能。

河池还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铜鼓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可以说是贫瘠与资源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贫瘠的土地催生人们勤劳淳朴的天性,也激发出人们超越贫穷的渴望和力量,这种勤劳淳朴、超越自我的天性和力量,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长年的积累而愈发强大。根植于河池这片热土的南楼丹霞,无不带着这样一种本土基因,由最初的一颗野蛮生长的纯文学的种子,破土而出,向阳而生,努力奋斗,坚守初心,终于在二十多年以后迎来满园春色,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学团体和文学现象。

日前,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揭晓,河池本土作家红日创作的《文联主席的驻村笔记》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这一消息在河池文学圈乃至整个广西文学圈都激起不小的浪花。红日是广西河池都安人,他的《文联主席的驻村笔记》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小说中有他自己的身影,有河池的风土人情和地方风貌,也写出了地方扶贫干部这个群体的特性,生动记录一个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战的现实状况,可以说是地方精准扶贫的档案记录,是河池扶贫基层干部群体的缩影和写照。

行百里者半九十,南楼丹霞二十五年的春花秋实,美名已溢满广西文坛,但文学创作是无止境的追求。我们相信,过去行进路上的惊喜和成就,会激励着富有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天性的本土写作者继续秉持初心,努力奋斗。也许在未来,南楼丹霞根植的这片土地上,会开出更多文明的花朵,结出更多文学创作的甜美果实。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