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43865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刘志平散文小辑/刘志平

点击率:981
发布时间:2024.06.11

刘志平散文小辑

文/刘志平


桂花飘香

近日来到了西安,当我从小车上下来,走向公路旁,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这是远处飘来的桂花香吗?因为这味道我非常熟悉,一定是桂花的香味,浓浓的桂花香无处不在,当我走进小区散步时,从树旁又飘来了桂花香味儿,当我走进公园里时,从步道之外又飘来了桂花的香味,好像整个城市的空气中全是桂花香味,到处散发着桂花的清香。我细细看着圆状的桂花树,墨绿墨绿的树叶像一把雨伞撑在地上。桂花的香味迎鼻而来,开始是淡香味,在空气中、在微风中、在散落的地上、在巷道中,淡黄色小花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走到桂花树跟前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浅淡黄色、有橘黄色的桂花,一小簇簇淡黄色小花聚在一起,远看真可谓繁花似锦。我又摘了几朵淡黄色的小花拿在手中用鼻子去嗅一嗅,又摘上几朵拿在手掌中间用力搓压在手中,走一会儿再拿出来嗅一嗅,那香味长久地粘在手上。我又将花粉在手掌手背上使劲查上之后,一股淡淡的清香留在了手背上。这桂花香味就是这么神奇的清香,这香味久久地留在我的身上。我急忙回到家中在电脑上查看到近日全国有二十多个城市桂花都在开放,啊,这是个桂花飘香的季节。

我特意走在小区桂花树跟前在一个小牌子上是这么写着:桂花有四季桂、金桂、银桂、丹桂等品种,含多种香料物质,可用于食用或提取香料,桂花属木犀科,喜光、喜欢温暖湿润、不耐干旱贫瘠的地方。我想我的家乡黄土高原是不会有这么香的桂花树的主要原因。

在此时我又想到了古代诗人倪瓒写下的对桂花赞美的诗句: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老天作美,早晚没有下雨,为能闻到桂花香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早晨天蒙蒙亮,我就走进公园散步一连走了两大圈一万余步,一边走,一边品尝桂花的清香。早饭后开始下雨,一直到六点多才停雨,雨停后我又急急忙忙地在小区又走了一万余步,又一次品尝到了桂花的清香。

忽然间,行走的人行道上迎面走来一位少妇她拿着卷绳跟随在一只小狗的后面行走,我在想现在的狗是越养越小了。小狗老是与主人紧紧地走在一起一步也不想走远。主人还在后面说:宝贝慢点慢点。记得多年前,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去一个叫山窑子的村庄下乡,走到了坡洼底一只大白狗在狂咬,随后就引来了四只大白狗,一下子把我围住了,我急忙从身旁土崖上搬下土疙瘩准备战斗,正在我决心一战时,老乡把狗叫回了家中,避免了一场与大白狗的恶战。

我走在棕红色健道上品味着远处近处扑到鼻里的桂花香的时候,湿润的空气中散着香味,走进散落一地桂花花粒,像家乡碾子上刚磙出的金灿灿的小米,清洁工将散落的桂花扫成一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将其装入塑料袋欢喜提走。同时我还能听到远处传来像老家发大山水的声音,那是公路上车辆行驶发出来的声音,就像河道里大山水猛烈地流淌着吼叫着。

听说在西安真正有桂花香味的地方是兴庆公园。记得在当兵的时候营区驻地离兴庆公园很近,那时候,偶尔和亲朋好友也去一趟公园,照照相、转一转,坐坐小船、观观景色,但还真的没有闻过桂花香的味道。我希望去那里嗅一嗅桂花,丹桂、金桂、银桂的香味。我决定打的去一趟,当我坐上出租车,不一会就到了,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快步绕着步道走了两圈,又绕着湖畔走了一圈,当我仔细观察着每一株树木时,在走过路段发现,桂花树最多集中在一起的也是六七株排列在一起,这些周围的桂花香味最浓,一般就是三四株在一起,整个公园随处可见桂花树,凡是走过路上都能闻到桂花淡淡的清香,最后我又登上小山峁上闻着桂花的清香并欣赏这里的美景。

西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承办了全国性体育盛会,又承办了国际性会议,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之一。城市风景靓丽,花草树木整齐成行,清洁明亮优美一座大城市,独特的古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有机衔接在一起真让人眼前一亮。

煤油灯下的智慧

读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之后,我又去了一趟梁家河,那时正是金秋季节,瓜果飘香,看着一沟里成熟的玉米,糜谷等作物,到处散发着秋的味道,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带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梁家河,去寻找“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战斗的七年知青岁月。

重温知青路,感受体验知青生活。那艰苦的岁月,书中那些难忘的人与事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头,山沟里那座坝一个又一个连成一片长长的一沟良田,那铁业社,代卖店,窑洞中的拉话声仿佛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特意又去知青们打的那口井边看了一看,那是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打造的那个大口井,也是一口难忘的纪念井,这一大口井的实景,永远铭记在梁家河村民的心中,从知青所作所为,一切为了当时农民的生活而劳作,一切从急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出发。

我又走进梁家河村部看那一幅幅图片,这些图片反映当年习近平吃苦耐劳的真实写照,“过四关”的文字解释。再看那一句句真情的话语,让我思考,让我激动。我又走进一至三号知青旧居,那土窑洞,那土坑,石围墙,石大门见证了陕北的乡土风情,那朴素的被褥,让人联想到当年的艰苦岁月的生活情景,那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代卖店,闪耀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芒。

让我想起书里反复说起习近平在那黑杆灯柱的小墨水瓶制成的一盏发光的灯下的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如饥似渴寻找知识,应用知识,回想着那些场景让我敬佩,让我沉思;也让我想起“三说”描述习近平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与老百姓火热地打成一片,上山同劳动,下山同吃同住紧密地与梁家河的村民生活战斗在一起。

让学习坚定信念,用劳动来锻炼身体,增长聪明才智,造就了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本领。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实事办好事,用真情赢得农民的称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几点感想:

勤奋学习。在煤油灯下看书,在劳动休息时间看书,在放羊的时候看书,在等饭时看书……天文地理知识全部学习。世界的、中国的文化的历史的知识全部学习。一边看书,一边勾画,不懂的词语在字典里寻找答案,在交流中提升知识。只有勤奋的苦学,才会有更大的创新理念的产生。

艰苦实干。从不会到磨练成成熟的劳动技能,到创新的工作方法,都值得我们每名领导干部学习。从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入手,农民需要办什么实事,就从现实出发去解决办理,建沼气,打坝造良田,打粮食为百姓的实干精神,从农民实实在在需要干的事情出发,办铁业社,缝纫社,代卖店等等,同样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只有脚踏实地地实干,才会有创造,才会有收获。

融入村民。无论在梁家河村,还是在赵家河村搞社教,都从实际出发。那一碗面条,一碟酸菜,一块玉米团子,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白天与村民们一起劳动,晚上与村民们一起拉话交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与方式,使习近平与人民群众火热地打成一片的有效方式,在今天仍然更值得我们每名领导干部从根本上去学习,去领会。只有真情实意地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

梁家河的煤油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那漆黑的夜晚中放出光芒,照耀着一颗火热的心,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智慧来自艰苦环境的磨练,智慧来自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智慧让人有了坚强的信念与理想,智慧就会让人谋大事干实事。

秋到南泥湾

早些年就有想去南泥湾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但一直因忙抽不出时间无法实现。今年初秋季节,利用周末我们几位好友乘车去南泥湾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了南泥湾就让我们想起小时候就听熟了的那两首歌曲,《军民大生产》和《南泥湾》,一路上这些歌声老是在耳畔中回响,仿佛回到了那热火朝天的革命战争年代一样。带着敬仰的心情,沿着车路两边尽是庄稼,一派丰收景象。当我们走进稻田,在炎热的太阳照射下到处散发着浓浓青草味,向前后看全是绿油油的庄稼,左右是绿山相对,这就是陕北的小江南—南泥湾。

南泥湾镇位于延安市南45公里的汾川上游,海拔1230米,年降雨量为500-600毫米。日均气温略低延安市2-3℃,全年无霜期130天,镇辖14个行政村,15个驻镇单位,1753户,7076人,总土地面积为36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3%,这里的风景更加优美,春季是春花烂漫,百花怒放;夏季是山清水秀,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秋天使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俨然一副美妙绝伦的画卷。

我们参观了南泥湾革命旧址和毛泽东旧居、烈士纪念碑、九龙泉水厅、桃宝塔红楼、南泥湾大生产展室、中央炮校等遗址。一张张图片的真实反映,一件件逼真的实物再现,让人回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环境,我们的军队风餐露宿,挖窑洞,吃野菜,喝苦水,开荒16.1万亩,经过几个挨饿的冬天,收粮食1.5万石,造窑洞1374孔,造平房6000多间,土房601间,瓦房96间,礼堂3座,配农具1万多件(套),不仅实现了吃用全部自给,每年还上缴公粮1万石。我们的党、军队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中磨练成长壮大起来。克服重重困难,使革命走向了胜利,走向了辉煌。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南泥湾是最好鉴证,当年的三五九旅一边保卫边区的南大门,一边屯田垦荒为边区送粮送肉,送布送鞋。那种三五九旅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个好友的心中。

当我们走进庄稼地里,看着长势一片一片绿色的稻田和玉米,稻穗已经沉甸,玉米已经长棒,我们心里十分的高兴,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这里川道上以种植稻子为主,拐沟台地上以种植玉米为主,地头地畔以向日葵为主。听老乡谈最近是玉米生长最佳时期,在夜间会听到“叭叭叭叭”的拔节声音。看着人们走进玉米地里不见人影,使我想起了当年三五九旅时期的那一首《南泥湾》歌曲中唱到的歌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真实景象。

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四月中旬,春暖花开,大地披绿,到处是春意盎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我随志丹县党政代表团去河南省林州市考察学习红旗渠精神。在小的时候,在歌声中听过和唱过红旗渠精神,在图画书中看过红旗渠精神,在影片上看过红旗渠精神,我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前往目的地考察学习。

第一天我们上午实地参观学习了红旗纪念馆、史家河村、庙荒村等地,下午我们沿着红旗渠主干线路一边走一边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一段水渠,一个景点的讲解,走在河渠上看青年洞上领导人的题词,沿途的若干铜雕像,展示着过去劳动的片段,再看那流淌的清水,回想着在纪念馆中的影像图片的战天斗地工作情景,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大干场景回荡在眼前,双钳、双锤在打石头,运炸药、劈山钻洞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林州人民就是凭着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力量,用这种精神苦战10个春秋,用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一段一段向前打通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那种艰苦环境下没有钱自己想办法筹资,没有粮食自己想办法筹集,没有水自己想办法分头去找,这就是实干的精神在太行山上形成强大的力量,用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实施了宏伟的“红旗渠工程”,为造福林州子孙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天沿着曲折的公路翻越太行山来到石板岩村去谷文昌故居参观学习,听了“四有”书记的感人事迹,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名随军北下干部在南方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密切依靠群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干出那么动人的伟业。随后我们又走进扁担精神纪念馆参观学习。

参观学习林州之后五点感想:

一种追求。为人民的幸福事业追求精神。杨贵老书记把群众的冷暖始终放在心中。老大娘急需的羊架骨骑着自行车及时送去,老大娘激动地不知说什么是好。他就是这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他把老百姓真心当亲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去奋斗,去战斗,去战胜一切困难。

一种目标。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事业去干,并且全力干好。“千人千双手,万众一条心,党要给任务,坚决要完成。”既然定为目标,就要奋斗到底,在建设红旗渠过程中每名县委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同住一个帐篷,同吃一锅饭,同干一样活,用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完成每项任务,克服每一项困难,用坚强的信心坚决完成各项任务。杨贵老书记即使在自己的职务面临撤职时候,仍然坚持真理。今天的林州人民把“弘扬红旗渠精神,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又作为当今奋斗目标。

一种责任。把事业当作一种责任,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人民干好每一件事,干不成决不放弃,一定要有干成功的决心与信心。河渠上的每座界碑,一块界碑就是一块责任碑,一块界碑又是一块监督碑,也是一块铭记在建设者心中的任务碑。在纪念馆里的记账票凭证中,一笔一笔账务真实的记载,“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有清点,每季有对照”,真实地反映每笔资金合理的开支使用,使人财物真正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种担当。一心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办实,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红旗渠精神就是林州人民的一种担当精神。既有历史的责任,又有现实的责任。“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山河,太行顶峰人造江”是过去的历史写照。红旗渠工程从一开始规划,到工程结束,既有长远规划,又有实际的计划,一段一段地实施,最后铸就宏伟的工程——“世界的奇迹工程”。

一种梦想。林州人把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当作一种永远追求的理想,林州人民把“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作为今天“富美林州,幸福家园”的新的梦想。

虽然我离开了林州几天了,在那里参观一景、一事总是在我脑海里回荡,那种团结拼搏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去奋斗,去战胜一切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走在纸坊路上

八月初这一天,我行走在阔别12年的纸坊乡的乡村道路上,这条路是我最熟悉的路,也是我倍感亲切的路,也是我常常思念的路,看着这条路,忽然间又让我想到许多往事涌上心头。纸坊乡是我工作生活八年的一个乡,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乡,也是我走上领导岗位的一个乡,也是我感情最为深厚的一个乡,也是我人生走向成熟的一个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让我难以忘怀。在农家窑洞中与农民一块吃饭的场景、在村庄召开村民会议的场景、在落实造林地块的场景、在修田打坝工地上督导的场景、在移民搬迁建设工地上指导的场景、在山峁沟湾验收退耕还林工程的场景、到山上封山禁牧的场景,迎接省市县领导检查的场景、还有召开各类现场会的场景,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谈的情景……

我们乘车从刘坪大桥入口就到了纸坊境内的阳庄村对面山的太阳湾村,沿着水泥路一直向目的地白银河村三岔沟组的德援项目治理点前行,透过车窗看着道路两旁参天的大树和满山满沟翠绿的树木,它们相拥在一起,密密麻麻,沟与沟,坡与坡,湾与湾,峁与峁连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也看不到过去那光秃秃的山山梁梁了,现在的这些地方变得山清水秀如此优美,让我欣慰、让我高兴。这些景象也让我沉思,让我回忆,也让我想起了在纸坊乡工作的日日夜夜,那座山,那条沟,那道梁,那条路,那条河,那个村庄都留下了我深深的足印。

记得在1998年的深秋季节,我们将十多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植树造林,村民们背上行李带上口粮,架起锅灶,以村为单位,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组,乡上成立了造林工作指挥部,一声令下,干群齐参战,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一条沟、一道峁地进行治理,打造成了从阳庄村到米岭山村的百里绿色通道。

车走了一会,我让司机把车停下来,站在公路畔上,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远望绿山连绵,山坡上的山杏与仁用杏,沟梁上的杨树与槐树翠绿翠绿的,路畔上的槐树上的一串一串的长角角,在微风中摇动,有绿紫色的,还有酱紫色的,十分引人注目。远处一只野兔子一跳一跳地跑进了树林,你再听那树林的鸟儿不停地在相互鸣叫,让我听后,心旷神怡。脚下的野草散发着青草的香味儿,地头地畔上的野花让我目不暇接,清新的空气让我尽情地呼吸这天然的氧吧。

又过了一会儿,我又让车停下来,我又走进了梯田地里看着好大一块盛开的紫白色花的洋芋,按老乡的说法,洋芋一开花,就是结蛋蛋的时间,我想这块洋芋地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我又看见前面一块地里鲜黄鲜黄的花是什么花呢?走近一看,噢,原来是一块黄芥地,它的花开得是如此的鲜艳好看。

我又特意到我曾经在白银河村三岔沟组的德援项目治理点去看一看,目前那里的树木长势如何呢?不知不觉就到了治理点。记得当时指挥部就设在三岔沟,劳力由白银河、稍沟、郝岔、高粱、新庄梁五个行政村组成,历经一个多月全面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这个治理点是由三道梁、四条沟组成的一个治理点,走在中间的山梁上,远看树木郁郁葱葱,近看一行一行绿树成荫。记得当时在造林上采取非常科学的方法,就是从山顶往沟底栽植树木,树种主要是杨树、刺槐、椿树、山杏、松树等树苗为主。工程措施以鱼鳞坑为主。每15行一个树种,以此往下栽植,就是树种与树种分开栽植。现在回想起来确实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解决了树种单一的问题,二是解决了森林防病虫害的问题。

看完这些树木之后,我们启动车子就要离开他们了,看着这些成片成片的树林,我向他们挥挥手表示致意,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也有一种依依难舍的感觉。再见吧,这条我可亲的道路,我可爱的树木!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又去李家湾

七月的天气,烈日如火,晒得人眼睛都很难睁开,我乘坐轿车去李家湾村下乡,站在村子的硷畔上远望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满目全是绿色。再细看那一峁一峁、一条一条、一台一台、一湾一湾、一坡一坡的苹果树,引人注目。

李家湾是一个熟悉的村名,一个难忘的村名,又是让人想念的村名。那里的一点一滴的人和事都能让我铭记。

双河的苹果,就是在这里起步、壮大,南岭苹果也就在这个村开始扬名。

今年有幸到李家湾村包扶这个村子,当我看到这个村子的时候,一股亲切的暖流涌上心头。看到长高的苹果树,就让我想起在2007年冬季栽植苹果过程提出的“十个一”(一块好地形、一个标准坑、一株优质苗、一捆垫底草、一筐农家肥、一盖防鼠药、一桶栽植水、一堆防寒土、一块保墒膜、一个保温袋)栽植方法,同时在发展苹果产业的过程中写成的双河乡苹果管理的“三字经”和调研形成的书籍《志丹山地苹果探索与研究》。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我当初提出“一户栽种苹果20亩,养猪5头”的发展目标,当时还提出“一个村子抓百亩老园和百亩幼园”的具体要求,李家湾村是示范村,也是“南岭苹果”得名的核心地带。这个村的苹果园也由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两千余亩。

我也是从双河乡的一名乡长,升为党委书记,从2007年的冬天开始发展苹果产业,经过五年的发展,双河的苹果由1000多亩老苹果园子,发展到了我在2012年离开乡上时的20000多亩,成为全县第一个万亩苹果园乡镇。由于全乡上下果农与干部艰苦劳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连续五年获得全县苹果产业评比第一名。

我走进苹果地块,看到我2007年冬季亲自栽植的苹果树,一行一行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心里在想过去的汗水没有白流,忽然让我想起路遥的一句话“有劳动就会有收获”,我想只有为百姓实实在在地干了事,取得了实效,他们才永远不会忘了你,李家湾的支书老左,年年拿着苹果来看望我,那真是有说不出的感激。人在一个地方工作久了,总是想那里事,那里人,有时候在睡梦中闪现,有时在思考中闪现,总是忘不掉那些刻在心上的人与事。有时在梦中还在栽苹果树,有时在梦中还在山坡上栽树造林,梦是回忆的牵挂,思念让人回忆过去那些风风雨雨的往事。

到了李家湾,我首先想到的是在我离开双河时的养殖大户王怀山的百只羊子养殖发展如何呢?走下半山坡的一个阳湾里,就到了怀山养殖场,目前养殖规模扩大了,有500头猪,500只羊。看了育肥的猪,产仔的母猪和圈养的山羊后,我说:“怀山发展得不错”,但和他算了账之后,收入还是有些低。

我在思考之后,为他今后的养殖业提出“五个百”的生态庄园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栽一百亩苹果园,养一百头猪,养一百只羊,种百亩草,造百亩林的发展思路。他听了之后说,这个思路很好,今年年底他下决心建成到位。

我还再三叮嘱他,养畜必须抓好防疫这个关键环节;栽果树必须按照“十个一”的要求进行栽植;种草选好地块后在有墒气的时候进行种植;种树必须在秋季按时栽植上去。

为了把我包扶的两户贫困户工作搞好,我走进这两户贫困户家中,通过宣传扶贫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一户是刘长银,是残疾人,老伴也是残疾人,好的一点是2007年栽种了9亩苹果园,现在已挂果,今年套袋2.7万个,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另一户朱侯三也是残疾人,是五保户,有政策性补贴就能实现脱贫目标。我给产业户刘长银送去2000元现金和米面;还给智残户朱侯三送去了1000元的慰问金和米面,并且给他们制定了今年的帮扶计划,最后再三给这两户交代,一定要按计划实施好,对这两户我随时关注,随时去帮扶,随时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目前就是刘长银这户的围墙下边深陷,有些裂缝,将会倒塌,最近正组织工队进行抢修。让他们早日脱贫,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当我要离开李家湾村时,我又去看了看我在2007年建成的园子,目前成了盛产果的园子,看着整齐而粗壮的果树,心里又有了一种安慰,有了一种成熟的感觉,这就是梦想,这就是希望。

总之,李家湾村发生着变化,苹果面积连年增加,村容村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齐整的房屋,整洁的环境,舒适的生活,我真心地祝愿李家湾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美好。

志丹我美丽的家园

红色的志丹。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在陕北定都打下了坚实基础。以永宁山为中心,他们西上南梁,东去子长,南下照金,他们在这些红色的根据地上,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中锻炼成长,使这支革命队伍逐步形成,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在这红色的土地上播种着革命的种子,打土豪分田地,消灭欺压人民的旧政权,建立新的革命政权,使陕北大地形成了革命的海洋。革命火种在陕北这块大地上燃起,烧红了陕北,照亮了周边。1936年红军在保安县定都半年,中共中央及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在此居住期间,共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布决定和指示,调整各项政策,放弃了坚持十年的“反蒋抗日”的口号,并提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到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化解了一场民族危机,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扭转时机的枢纽。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安排接待了美国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使《西行漫记》公布于世,澄清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和中央苏区的封锁。开办红军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力量,培养红军指挥员,学员们在石窑、石桌、石凳、露天操场这种最原始的条件下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了军事重大战略,为我军今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为了纪念刘志丹将军改名为志丹县。刘志丹原名刘景桂,他1903年10月4日出生在金鼎镇芦子沟村。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党派遣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黄埔军校受训磨练了他的革命意志,增强了他的军事本领,为今后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夯实基础。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1928年5月,和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返回陕北,在陕甘边界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1935年9月刘志丹任红十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人民树立了楷模,深得民心,美国作家斯诺、索尔兹伯里均在其著作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索尔伯里在其名著《长征——闻所末闻的故事》中称刘志丹为“陕西罗宾汉”。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率部东征抗日,牺牲于山西中阳县三交镇,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刘志丹深受人民的爱戴,群众编成民歌小调歌颂他,陕北人民至今还流传着歌颂他的小调和信天游,来表达对他的怀念:“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真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自从来了刘志丹,咱们的日子不一般。打倒土豪和老财,推翻了军阀和赃官。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革命力量大发展,红旗一展红了天。”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志丹县的人民就是靠这种英雄的精神建设志丹,发展志丹,共同开创志丹美好的未来。

绿色的志丹。当你盛夏季节走进志丹大地,到处是绿的世界,绿的海洋,绿的波涛,山峁沟梁上一排整齐的人工林尽收眼底。从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志丹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一场绿色的革命,成千上万的志丹儿女战斗在退耕地和荒山造林的工地上,挖通壕,打鱼鳞坑和栽树苗的土地上,一座座山峁,一条一条沟道的治理,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战,使光秃秃的山变成了现在的林草翠绿的大地。志丹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从70年代开始治理穷山恶水,全民参战治沟打坝,一条条的深沟治成了良田,一座一座小峁修成了平原。农民在平展的梯田上种地,过去的“三不包田”变成为现在的高产田。现有农田38万亩,有堤坝730座。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14.7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62.5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6亩),荒山造林51.72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涉及全县7镇1乡4个中心社区1个街道办,198个村委会,1114个村小组,21474个农户,10.43万人。累计向农户兑付资金9.20亿元,粮食折现金7.32亿元,现金补助1.23亿元,种苗费0.65亿元,农业人口人均直接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补助8850.4元。森林覆盖率净增12个百分点,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由1998年的1508元增加到2012年的7872元。森林覆盖率达29.5%,林木绿化率达37.2%。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陕西省集体林重点县的殊荣。

当你走进志丹大地,只有那一峁峁槐树林来见证,那一沟沟混杂林来见证,那一片片的沙棘林来见证,那一行行杨树林见证,那一块块整齐的苹果园来见证,那鸣唱的鸟儿,那野兔的蹦跳来见证志丹县退耕还林的成果。

魅力的志丹。志丹石油工业的崛起,为志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0年代初,财政收入不足200万元,发展到现在20多亿元,就是依靠石油工业支撑不断发展与壮大。志丹的石油工业也在过去艰难历程中起步,用3万元贷款,几间瓦房十几名工人逐步发展起来,使一个贫穷的志丹走向了繁荣富强。

志丹县城市更靓丽。一座一座的高楼拔地而起,宽敞的广场,耀眼的彩虹大桥,将军广场庄严肃穆,太平红塔雄伟而独特。休闲的河滨路,早晚是人们散步锻炼的好去处。这条路上有跳集体健美操的,有打太极拳的,有炼身的,有跳舞的,好一个热闹的地方。白天汽车川流不息,工人在工地上忙碌地工作着,夜间高楼河堤灯火通明,两山灯光闪烁,橡皮坝的河水涟漪四射,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志丹的交通更畅通。省道303线二级公路贯穿双河、保安和顺宁三个乡镇,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干道;延志吴高速路全线贯通,承载着志丹经济发展的梦想与希望;全县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农村人也开上了自己的小汽车,老百姓出行就医更方便。

志丹的人民更文明。志丹的环境卫生在全国有名气,通过志丹人民的共同努力,全民参加治理美好家园,坚持不懈地扎实工作,志丹县荣获国家级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两大殊荣,在志丹大地上形成人人讲卫生,人人讲文明的良好风气。

志丹的村庄更美丽。经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旧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村建成了美丽的小城镇和农家小院,有沼气,有电,有水,有路,有产业,志丹农民的小康再不是梦。

志丹的美食受青睐。炖羊肉,荞面饸饹,油炸糕,黄米馍馍,油馍馍,糜子黄酒,酒席十三花,小米,绿豆,洋芋,苹果,山杏等土特产最受人们的喜爱。

志丹的山更有名。永宁山,三台山,金鼎山为志丹三大名山。永宁山是红色革命的摇篮,第一党支部发源地之一;三台山为道教佛教圣地,引来无数香客朝圣;金鼎山以古宅建筑独特而得名。

志丹的文化更特色。羊皮扇鼓,说书,转九曲,秧歌等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志丹陵园,抗大旧址等历史纪念遗址,还有那著名的秦直道穿山而过,这些历史的景点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志丹的人民更朴实。吃的住的穿的全讲究,传统的美与时合拍,讲文明,讲礼貌,讲实话,办实事,有朝气,好品德,有创新的新一代志丹人民在新的中国梦中飞翔。

志丹的山川更秀丽。春天是山花遍野,夏天是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是碧空蓝天。县城境内自然形成三川:东川、西川、中川,这三川分别有三条河流经过,东川是杏子河,中川是周河,西川是洛河,这三川形成三道川不同的风俗习惯,靠山面建的土石窑洞,有石碾石磨。这里百姓忠诚老实,聪慧勇敢,这里村庄文化底蕴深厚,有风景秀丽的九吾山,崎岖独特的洛河峡谷,沟貌奇特的大山大沟。

志丹的未来更美好。全县发展更宏伟,以“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为目标,以“253222”(20万亩果、50万头猪、30万只羊、20万只鸡、2万亩菜、20万亩粮)为抓手,在兴工强农的发展战略当中,英雄的红都儿女,在志丹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美好家园

金秋的延安,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随志丹县党政代表团来到了刚刚落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步入大厅我们从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政治指挥中心、新民主主义模范试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内容进行认真的观看,把我们一下子引进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真实的照片、动画、实物、文字表述,让我激动,让我敬仰,让我沉思……参观学习结束之后,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些艰苦的峥嵘岁月中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色的延安,在艰苦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民心,军心,党心,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打击敌人,为建立政权,夺取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历经土地革命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为今后的革命、建设、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延安是一块神圣的地方,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英勇善战的将士战胜了各大战役,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延安是一块宝地,是革命的摇篮,是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为年轻的中国诞生,打牢了基础,为新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为加快中国革命事业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雄伟的延安,为了打赢国内外敌人,延安的窑洞提供了坚强的指挥中心,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激励中国广大干部群众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尽责尽职为中国革命建设贡献力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党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以《实践论》《矛盾论》为题编入《毛泽东选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高度,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长期存在党内的主观主义错误。毛泽东还写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著名文章,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对进一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胜利召开了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讨论通过的党的政治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表明党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对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延安新市场”开辟了繁荣的延安经济贸易。延安整风运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不能忘记老百姓,时刻要与广大老百姓密切联系,时刻心中装着老百姓,时刻不能脱离老百姓,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干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同时,教育干部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改变我们每名干部的作风。党还在军队中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拥军优属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在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实行了精兵简政,减轻了人民负担。一件一件实物,一幅一幅历史照片,他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的反映,历史的见证,激励着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干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富裕、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做出新的业绩。

向往的延安,是广大进步青年和学生追求崇高事业的地方。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人才,决定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关键还是人才。延安时期有效地开展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事业,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建设培养大批骨干力量,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延安形式多样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在学校里培养人才,在战场上培养人才,在广大农村培养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培养人才,使人才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磨炼了革命战士坚强意志、坚定信心、吃苦耐劳、英勇战斗、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绿色的延安,在党的退耕还林政策激励下,延安人民群众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个体承包、以粮带赈”的具体要求,进行全面绿化治理,过去水土流失的山峁变成今天绿树成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来,延安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882.1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2.38万亩,荒山造林371.78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全市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金秋的季节,瓜果飘香,延安逐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目标。

崛起的延安,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一个现代化城市展现在人们眼前。全市财政收入已由1950年的14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50年的10元增加到2008年的3551元,延安已经由陕西的贫困落后地区一举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种激情、一种力量油然而生,我们要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发扬过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团结奋斗、勇于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艰苦创业、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拼命精神,激励我们建设美好家园而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要珍惜过去,开拓今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努力奋斗!在新的时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要决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经济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继续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我们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尽全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我们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组织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实际、狠抓落实,扎实工作,把我们的广大农村建设成富裕、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